2007年7月15日星期日

把帝王的秘籍掀开――解读《周易》

 
天涯杂谈』把帝王的秘籍掀开――解读《周易》(1)

分页链接:[首页[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回复此帖
作者: 苕木匠 提交日期:2007-4-28 8:42:00
��  回漫步:
  "揲蓍成卦"的方法,不是<周易>作者的发明,而是<归藏易>的专利.数象学派的占卜方式大多与之相关,这也是我让他们回自己家去的原因.它们是一脉相承的.
  我说的卦变是<周易>作者的发明,我得出此结论,一是以上的推导,二是能够据此将爻辞解通.请一定记住:三<易>要分开.
  卦画的起源是<连山易>的事,与<归藏易>又不同.
  拿着我留下的钥匙,不要管象数义理的观点,你就可以直接去读卦爻辞了,你能读通的.没有一点问题.如果有困难,可以发短信给我.
  再讲就把我另两本书的思路暴光了,哈哈.


作者:基本前提 回复日期:2007-4-28 8:55:16 
 
  不错,越来越深入了.

作者:hym 回复日期:2007-4-28 08:57:36 
 
  留个名
  有时间看看

作者:swordmanjohn 回复日期:2007-4-28 9:06:34 
 
  留名,瞅瞅

作者:苕木匠 回复日期:2007-4-28 9:17:36 
 
  "我好象记得,
    乾初爻为复
    乾二爻为临
    ……
    这不就是十二辟卦说吗?
    楼主您的结论与前人一致,却总是绕出一个大大的弯出来。
    所以我暂时还理解不了,之间的区别在什么地方?"
  
  这只猫是有点像虎,但十二辟卦是解释卦爻辞的吗?能解释吗?而且除了乾坤两卦外,另外六十二卦也像吗?
   
    "我的看法是:
    各个卦的怎样形成的,卦的每句爻辞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每句爻辞要系在相应的爻上、而不系于其他卦的其他爻上。
    解释了这个,才算是真正的发掘到易的本源.
  所以想看看,楼主是怎样来解释这些的。"
  
  思路完全正确.可惜小鸟跑了,耐心等待吧..要不自己试一试.
    
    "由易卦可引出很多体系,特别是预测上,纳甲亦可、梅易亦可、简单的五行生克亦可、甚至仅用阴阳来断也无不行。
    所以如果说,从九、六上,楼主可以发展出自己的一套,当然也行。但不能因为他的对,就说别人错。
    不然,以前同时对的那些体系,该怎么来理解呢?"
  
  请复习前面所说三<易>的区别.
  
    "刚才细看了楼主最新更新的部分。
    楼主认为,周易的爻辞与卦画是无关的,卦画只不过是借用的一个壳子。
    感觉上,证据不足,均是从自认为的看法上,然后来套。"
  
  看得不细,重读.好像在"爻辞"的后面掉了字.
  

作者:云中漫2004步 回复日期:2007-4-28 12:32:37 
 
  不说怎样解卦,传统的占卜方式还有哪些?谁能教教?
  
  前面"揲蓍成卦"的方法出现各数的几率为:6为1/12;7为1/3;8为5/12;9为1/6。至于其蕴含了什么内容,大家仁者见仁好呢。

作者:上林轻雨 回复日期:2007-4-28 12:56:16 
 
  作者:苕木匠 回复日期:2007-4-28 8:30:10 
    "冯时在《殷卜辞四方风研究》一文中通过对这些名字的训释考证并综合诸家之说,进一步揭示出它们与历法四时之间的关系======
      
      您的"九"呢?!!!!"
    
    我让你查的是这本书吗?不是<中国天文考古学>吗?
  =========================
  
  这是同一个人的观点。(冯时:1958年10月生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并且,在这里是从四季观念的原始萌芽来发掘了分至的起源。如果说学术的传承性的话。这个观点是源。而后才据此确定了四季与分至日确定的流!最后,这个观点也与我上面说过的多数的考古观点具有一致性!并且,以"伏"或是"宛"为北方神,进而发展为冬至,这一观点可以从《尧典》《山海经》中得到相互验证。却唯独没有你所谓的"九"的证据出现!!!
  
  至于"七",呵呵,还是先把"九"给说清楚先吧。饭要一口口吃,学问也是一样的。如果"九"不是少阳,那么,你后面的观点:乾卦"初九"的意思是指这是坤的初爻动而变复卦,所以是"初九"少阳云云就完全没有了基石。因为那样的话。这一爻只能说是"初七"了!
  
  先有了观点,再按照观点来指导思路。到了这里也不为错!但是为了让自己的思路能进行下去,就开始了无证据的神挡杀神、佛挡杀佛。与我不同者,皆为错……
  
  先是孔子;
  
  再是义理与象数二派皆错;
  
  然后易在周朝时代传承中就己经出现了概念性的错误,竟把"九""六"倒置???;
  
  对了,还有一位电视中出现的教授大佬,古代习惯于易传的文字也可以引为"易曰",所以习惯性的把《易传》归入了《周易》,所以也被木匠严重的BS了一下。
  
  果然厉害!但这似乎不是做学问的方法吧?!

作者:铁肩2006 回复日期:2007-4-28 13:04:30 
 
  记号

作者:春风不遂佳人意 回复日期:2007-4-28 13:48:16 
 
  牛啊!强贴!热切关注中!

作者:竹林访贤 回复日期:2007-4-28 15:24:46 
 
  作者:苕木匠:
   今天正文呢?

作者:灰灭 回复日期:2007-4-28 17:05:49 
 
  那位林深儿 别叫唤 好好的帖子 就听你叫唤了
   有什么不同见解 指出来
  别老在那放屁
  木匠不要被他弄坏心情 继续

作者:云中漫2004步 回复日期:2007-4-28 17:39:08 
 
    木匠,既然你说的卦变是《周易》作者的发明,那干吗不彻底些,把六、九老少属性的颠倒也由《周易》作者一个人承担起来,也不必怪罪到"传播《周易》的筮人们有意反说卦象"?
  
  你说"《周易》有四项主要功能,其中一项就是占筮,而为了占筮,就必须有一个规定的方法,卦画的存在就使得《周易》作为占筮之书具有了可操作性。"
  "四项主要功能"、"占筮之书"与"帝王的秘籍"似乎差别很大呢,难道写到现在你已经偏离了你的初衷?
  

作者:乙未 回复日期:2007-4-28 18:09:59 
 
  易的四项主要功能,是孔子提出来的。
  
  楼主把孔子的"绝小一部分"拿来,做为自己的出发点,来进行认证。
  不知其他人怎么看,我怎么总觉得这么怪呢?对一个几乎全错的人,挑出他的一些话来当做自己论据,怎么这么那个啥呢?

作者:云中漫2004步 回复日期:2007-4-28 19:33:09 
 
  我看木匠前面表达的意思,主要是想用"卦变"来表述"某卦某爻之爻象"的合理性,所以绕了很大一个圈子。从经济性来说,与其如此费力,不如直接新定义"某卦某爻之爻象"划算。
  
  感觉木匠卦象这一章算讲砸了,不过我并不关心这些。木匠引起了我对周易的兴趣,这个帖子也让我看得下去,所以我希望木匠能将这个帖子继续写完。

作者:xianchangsha 回复日期:2007-4-28 23:01:48 
 
  记号

作者:瘗鹤铭 回复日期:2007-4-28 23:50:45 
 
  记号,绝对强帖!

作者:苕木匠 回复日期:2007-4-29 9:12:28 
 
  谢谢楼上的各位抬举,向大家解释一下我停发的原因.
  一.我"五一"期间要出去一段时间,原本也是要向大家请假的.
  二.第五章写得不满意,偏离了前面"通俗"的路子,所以需要推倒重来.
  三.第五章之所以偏离了初衷,主要原因是受砸帖者的影响,在文中去与他们辩论去了.不应该.我是个性情中人,不受影响也很难,因此,我准备改变计划,写完后再发.而不是如现在这样边写边发___一件吃亏不讨好的累事.这就需要一段时间了.而且缺少了网友的支持所产生的压力,写得会更慢一些.但请相信我一定会将其写完,也一定会发出来的.而且成品会更好看.我不在乎出版与版税之类的问题.虽然也有这种希望.在乎的是有更多的人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乎的是我的快乐能够有更多的人分亨.
  再次感谢各位的支持,也希望大家理解,也希望我重来时能够得到大家的继续支持.再见.
  

作者:苕木匠 回复日期:2007-4-29 9:28:35 
 
  回漫步:
  卦象的问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就<周易>的卦象而言,我自以为是讲清楚了的.但能不能被人接受,我没有任何把握.因为三易的三套卦象系统及衍生出的众多卦象渗杂在一起,一般人很难分辩.甚至于出现学易越深,越不易接受的情况.特别是学象数一派的.
  至于你上面的几点疑问,主要涉及到<周易>卦象为什么会失传的问题,这也是我的问题,我只是提出了几点思路.也许要到我们研究完<连山易>及<归藏易>之后才能解开.
  谢谢你一直的支持和理解.

作者:求求你表扬5 回复日期:2007-4-29 10:26:21 
 
  记号
  

作者:云中漫2004步 回复日期:2007-4-29 12:13:09 
 
  那也需要等很久呢。
  以后再会!

作者:月季花香 回复日期:2007-4-29 12:25:18 
 
  bandeng

作者:焓熵火用 回复日期:2007-4-29 13:53:05 
 
  林深儿,你这个白痴傻逼赶紧滚回你妈比里,没事别往外爬

作者:铁肩2006 回复日期:2007-4-29 14:31:28 
 
  记号
  
  
  1

作者:顿悟的鱼 回复日期:2007-4-29 14:44:44 
 
  记号!
  
  11

作者:chairman_v 回复日期:2007-4-29 15:08:53 
 
  上林轻雨先生是高手,修为也高,说话很值得大家思考.
  
  楼主难道不想下,如果方向错了,受众越多,造成的后果越严重?
  
  无他,对楼主的辛勤工作表示敬意,但对你文章的内容不置可否.

作者:逆风而远行 回复日期:2007-4-29 15:49:55 
 
  到

作者:叁成 回复日期:2007-4-29 18:10:50 
 
  ong ma ni bei mei hong

作者:基本前提 回复日期:2007-4-29 19:35:12 
 
  VVV,好文需要时间去等待.

作者:joydone 回复日期:2007-4-29 19:46:24 
 
  顶顶看

作者:乙未 回复日期:2007-4-29 21:16:12 
 
  比较符合我潜意识中想象出的情形。
  暂停,也就意味着,我很有可能再难看到此贴了

作者:无欲有容 回复日期:2007-4-30 8:47:39 
 
  一帮混蛋!好好的贴给糟塌了,你们那几个混蛋高兴了吧?嫉人有笑人无。就一群混蛋!!!!

作者:青青草262 回复日期:2007-4-30 10:55:44 
 
  打印下来,五一长假好好学
  我承认自己确实不懂易,但我对易也很感兴趣
  楼主关于易的观点正确与否我无法判断
  但是帖子之初对周朝历史的一些分析,以及学易应该有的态度,我还是很赞赏的

作者:梦回仙界 回复日期:2007-4-30 12:52:08 
 
  记号song记号

作者:我要注册个ID 回复日期:2007-4-30 18:17:54 
 
  在网络上,甚至在天涯《学术中国》栏目中,向来有着不少相关易经的帖子。不过似乎关注的人并不多。
  
  快餐你吃了吗?快感你有了吗?……这是一首有趣的歌。快餐就象是没有卫生许可证的路边小店,方便、便宜而且味道不错。但用料是地沟油或是血脖肉或是打磨大米?这些又有谁知道呢?
  
  大家吃下这顿文化快餐的时候,只是为了他日酒后可以用一种BH的态度,向另一帮连快餐都没吃过的人,普及这顿快餐文化吗?
  
  如果真的是对饮食有兴趣的话,不妨学学饮食的方法,自己看看菜谱,操操刀,洗洗菜,未必就不会有一番自己的心得了……

作者:云中漫2004步 回复日期:2007-4-30 22:46:56 
 
  笑话!
  楼上开过路边小店的没有?如果没开过,那你是不是和路边小店有仇?如果仅仅是随口污亵人,你不觉得心里有亏?
  
  路边的小店很多,生意好的却只有几个。做餐饮最重要的是留得回头客――做得好的小店起码要烧得一手好菜。如果不信,楼上不妨自己开个小店试试――哦,说小店太屈了您,您要开张至少也是星级大酒店――我就怕您开得越大,赔得越多。
  

作者:hbing000 回复日期:2007-4-30 23:28:32 
 
  记号

作者:御剑云翔 回复日期:2007-4-30 23:51:58 
 
  记号

作者:鸣鹤在阴 回复日期:2007-5-1 12:53:20 
 
  好象老师暂时出去了,我们可以说说悄悄话了.
  弄清易经的奥妙有什么用处呢?是不是当我们老了的时候,当孙字辈为易经里的某一句话争论不休时,我们可以骄傲的说:孩子们,让爷爷告诉你们,这一句话,历史上的学者是这么认为的......???!!!
  
  周易揭示了人类社会运行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
  反过来说,即使没读过易经的人,如果饱经社会风霜,也会不自觉的运用经验来预测某一发展变化的结果,中国俗语大词典里,就能找到易经中的道理.
  路边小店的操作,实际也含有易经中的道理.

作者:看上去真的很美 回复日期:2007-5-1 15:25:47 
 
   我认为学习易经目的在于辅助建立更为正确和完善的人生观,价值观。
   就好像是一条捷径一样,明明可以现在就懂的问题,为什么非得等到老掉牙的时候自己在悟呢。
   鸣鹤兄的问题提得很好,就好像是在问"我们学习有什么用呢?等我们饱经社会风霜不就都懂了么?"原来鸣鹤兄还是一名坚定的学习无用论者。

作者:xianchangsha 回复日期:2007-5-1 16:24:53 
 
  
  五一长假,本想在木匠的指导下,好好研习易经,可惜老师不在。
  
  

作者:黑不黑不黑不黑 回复日期:2007-5-2 00:56:58 
 
  终于找到这个帖子了。
  继续跟苕老师学习。

作者:NOTEFIX 回复日期:2007-5-2 01:40:51 
 
  高人啊!

作者:lemonwuhaolu 回复日期:2007-5-2 10:44:54 
 
  找了好久。。。
  
  做个记号

作者:yanhong123 回复日期:2007-5-2 11:01:31 
 
  顶顶顶

作者:铁肩2006 回复日期:2007-5-2 12:25:00 
 
  记号
  
  
  111

作者:竹林访贤 回复日期:2007-5-2 23:06:54 
 
   ���  �
   ��� ● �
   � �  �
   ���  �

作者:童子摆观音 回复日期:2007-5-3 02:11:13 
 
  天涯是个好地方。。
  首次注册ID来学习。。
  

作者:童子拜观音 回复日期:2007-5-3 02:43:18 
 
  现在的摆摊卜卦的,,个个面前摆本周易预测书,
  老家那些瞎子算命的,好像没用过周易来算过命
  好像是用的是 另一套理论
   那些专门看相的人,给人算命好像又是另一套理论---象开小吃店一样,只预测当年运,明年还会来。、
   老家一个香火很盛的庙堂,门前一字排开二十多家,看相测字卜卦风水门相,模骨相算课择地穴。
  
   不过这里是学术派,牛人多,学习。。
   有人害怕楼主光大了理论,砸了N多人的饭碗;但我认为不影响这些民间的,民间算命用卦少之有少(邵的倒是非常多,不过瞎子从来不用),也毕竟流传了几千年,不会一下就可以消失的。

作者:梵音海 回复日期:2007-5-3 02:47:12 
 
  ★★★★
  ★记号★
  ★★★★

作者:元亨2008 回复日期:2007-5-3 17:33:33 
 
  多谢LZ,我一字不漏都看了

作者:冰� 回复日期:2007-5-4 8:21:27 
 
  楼主被林深儿吓着了,回去刻苦学习。在来讲课

作者:水勾凉粉 回复日期:2007-5-4 14:46:48 
 
  通过细读,写得很好,虽不懂易,却从中受益,尤其是32\33回,写得很细,望能如刘的<<红楼梦>>一样,逐字逐句解读,甚好!

作者:竹林访贤 回复日期:2007-5-4 21:45:49 
 
  再讲就把我另两本书的思路暴光了,哈哈.---------------------先完这本先

作者:竹林访贤 回复日期:2007-5-7 11:03:11 
 
   ��┏━━━┓ ●�○�┏━━━┓��
   ��┃和┇悦┃/�∨�\ ┃夺┇宝┃��
    �┃电┇话┃ ∏ ∏ ┃奇┇兵┃�
   ��┗━━━┛z我╋她z ┗━━━┛��
  

作者:剑影封尘 回复日期:2007-5-7 11:29:43 
 
  研读易经有段时间了,却始终不得所获,希望能通过此贴能增加些认识。

作者:冰� 回复日期:2007-5-8 08:44:14 
 
  楼主怎么还不来呢?

作者:铁肩2006 回复日期:2007-5-8 10:46:22 
 
  记号

作者:梦回仙界 回复日期:2007-5-8 12:26:47 
 
  给楼主建议:
  只管发文,不管回复。

作者:鸣鹤在阴 回复日期:2007-5-8 13:41:07 
 
  楼主怎么还不来呢?
  

作者:adsuertes 回复日期:2007-5-8 14:14:38 
 
  楼主的我可以学到不少东西
  看其他那些架子摆得很大的跟帖,我学不到什么东西,都是一些低级的攻击,吹嘘,抄袭,玄虚,没什么实际的知识信息,缺乏结构体系
  我看帖是要吸收信息知识的,拜托那些踢场子的没什么知识信息介绍的就不要上来了,你可以自己开帖嘛,写的好自然也有人看,何必占着点小便宜呢
  送给楼主:猪狗会咬你,但不代表你可以和猪狗打架
  做好开这篇帖子应该做的事,上来了就尽到你的责任,做好了自然有人赞赏叫好

作者:水勾凉粉 回复日期:2007-5-8 17:13:13 
 
  等待

作者:童子拜观音 回复日期:2007-5-8 19:47:53 
 
  等等是种精神。。。。。

作者:碧酒颓佛 回复日期:2007-5-8 21:29:47 
 
  惊为天人!!!!
  高人啊`收藏了慢慢看!!!

作者:水勾凉粉 回复日期:2007-5-9 16:36:04 
 
  等待

作者:元亨2008 回复日期:2007-5-9 17:29:19 
 
  LZ怎么还没有开始啊
  我天天来
  天天白来

作者:基本前提 回复日期:2007-5-10 18:38:50 
 
  楼主还没整理好思路? 差不多了吧? 楼主要尽快更新才是.

作者:水勾凉粉 回复日期:2007-5-10 18:59:38 
 
  重读

作者:竹林访贤 回复日期:2007-5-11 20:00:08 
 
  �----------------------�
  ┆气温逐日升高:28°↑
  ┆查看指数: -8°↓┆  
  ┆顶帖指数:-15°↓┆  
  ┆  回头率: 弱 ↓↓┆
  �----------------------�
  

作者:周和洲 回复日期:2007-5-12 08:11:20 
 
  我天天在等待啊!

作者:小葱不装蒜 回复日期:2007-5-12 08:34:57 
 
  记号

作者:a_pei 回复日期:2007-5-12 08:42:47 
 
  好东西

作者:基本前提 回复日期:2007-5-12 09:49:02 
 
  楼主已经上线,还不更新?

作者:童子拜观音 回复日期:2007-5-12 23:33:09 
 
  等待是种精神。。

作者:鸣鹤在阴 回复日期:2007-5-13 12:49:20 
 
  LZ的发言稿还没弄好吗?越往后可是越难了.易经只不过是记载周朝的历史吗?!从后面的解释中才能真正看出对易经把握的深度.
  原想趁老师没回来之前,学生们自己议一议,说说自己的体会,疑问,互相交流一下,不过看来大家还是在专心等老师.

作者:水漾浅沫 回复日期:2007-5-14 17:24:44 
 
  顶~
  给你加油落..

作者:慧眼照乾坤 回复日期:2007-5-14 22:59:38 
 
  学习

作者:价码 回复日期:2007-5-15 14:17:05 
 
  各位大佬:别吵了,有这闲心帮我打一卦吧,要不要生辰八字什么的,资料:男,1980年9月初四(阴历)13点10分生,看看如何,呵呵

作者:moyuwusheng 回复日期:2007-5-15 23:35:02 
 
  记号

作者:ldhk2007 回复日期:2007-5-15 23:54:37 
 
  mark

作者:网名没了 回复日期:2007-5-16 03:01:12 
 
  学易之人应该要心胸广大。楼主之言也算一家之言,有他存在的理由。
  
  不过对楼主将易看作教材不以为然。对易的考察要全面,既要看士大夫文化也要看到民间文化,更进一步说,士大夫文化从源头上说是发端于民间文化。易源于占卜,这是一个历史事实,这个事实没人能够推翻它的。古时识字人不多,能成作者更是稀有动物,易之成经成传是士大夫文化无疑。但作为后世研究者割裂这二种文化之间的血缘是错误的,也就是说,复原易的真面目不能纯以义理作解,也就必须结合象数去寻找易学说的内部逻辑关联。
  换言之,象数并不是研易目的,目的是寻回义理中的象数依据。事实上,民间文化不经士大夫文化的提炼,去除糟粕,是不会推动一个文明的进步的,孔子作十翼为周易注入义理和主张不语怪力乱神,正是一个提炼和去除糟粕。
  卜筮从来就不是解决问题的彻底方法,它仅为一个借用手段,历史上也不乏借用而改朝换代或阴谋计策之例。作为手段,它远谈不上人文社会的伦理道德之义,所以周易其爻辞类似现时流传的什么观音灵签之类读物,当然也有好句令人作文化上的深意联想,比如天行健之类的格言。但本质上属解签一类的东西,只是这类读物它借用了不少的历史典故,所以它具有很高的文史价值。若在此中寻找什么大义,我看牵强成份很大。显然,周易本经的人文意义并不大,从人文角度去发掘它恐怕是一条历史死路,这条死路导致楼主所说的,读了一生周易仍然不知周易讲什么。
  值得我们关注的倒是十翼特别是大传。占筮是当时的社会文化现象,是对不可知的一种敬畏,那么对古人而言最为敬畏的不可知是什么呢?没错,是自然,我们所生活的大自然,是天,是地,易大传把这种敬畏发挥得淋漓尽致,由此出现了忧患意识。可见,易之占筮是表象,对自然的思考才是正道,它给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个自然观念,创立中华民族不同于西方的一个思维能力,这个才是值得我们花大力气去研究的真正目的。在我看来,说周易是天文行星,是二进制,是DNA模型,统统都是瞎扯淡,拿今天的术语来说,自然观就是自然辩证法,它与具体的科学规律根本上就是风马牛。
  以上看法不知楼主认同否?

作者:网名没了 回复日期:2007-5-16 3:21:17 
 
  飞机能在天上飞,靠自然辩证法永远不会让飞机飞起来,还要靠飞行理论、工艺制造,材料技术这些具体的科学规律。当人们掌握了这些规律后,自然辩证法就有了用武之地,它可以指导我们多快好省的建造飞机。从这个例子看,认为那些什么易是具体科学的就相于把思想观念的东西看成是具体技术,这不可笑吗?

作者:基本前提 回复日期:2007-5-16 19:56:33 
 
  楼主还没更新.

作者:童子拜观音 回复日期:2007-5-16 21:26:57 
 
  下雨了,楼主再不来,这天大的坑要成泥塘了 。。。

作者:周和洲 回复日期:2007-5-17 17:15:24 
 
  我还要等待呀!!!
  

作者:butiamnot 回复日期:2007-5-18 15:01:07 
 
  关注

作者:Charlesfu2008 回复日期:2007-5-19 11:49:20 
 
  
  顶

作者:苕木匠 回复日期:2007-5-19 12:02:48 
 
  谢谢各位的支持,卦象的问题太重要,可以读细一点,故把<乾>卦注释中己发部分的修改稿重发一遍.
  
  把帝王的秘籍掀开――解读《周易》(31)
  
  第五章 解读《周易》
  
  拜过菩萨敬罗汉,
  扫罢庭院整佛坛。
  横披袈裟盘腿坐,
   木鱼敲响把《易》传。
  
   "梆、梆、梆。"周公上座后敲了三下木鱼,然后把眼睛睁开半只,说了两句话:
  "小子们,从日今、现在、当下、此时开始,我们要开讲为君做王的道理,所以要严肃一点,不能再没大没小,乱开玩笑。"
  "从此时、当下、现在、日今开始,我任命苕木匠做你们的班主任,代我宣讲。"
  "梆、梆、梆……"他把眼睛一闭,又去敲他的木鱼了。
  哈哈,苕木匠时来运转了。
  转什么运?
  这你都不知道?周公所说的"小子们",那可不是在河里打滚摸泥鳅的普通小子们啊,都是些小王子,当这个班主任也就是国师哟,级别能低吗?名片上的苕木匠三个字后面至少要加上:八两重高级木匠,括号,相当于副部级,括过来。
  当然,我们现在是在演戏。但假戏是要真演才行的。因为只有深入其境,才可懂得深切。所以在我们翻开《周易》这本书之前,我们的身分一定要转换一下。我来扮懂得周公思想的国师,你们则演来上课的王子。至于演完戏之后呢,该干什么还干什么,别出不了戏把晚饭烧糊就行了。
  好了,大家去换衣服,就是古装电影里人物穿的那种。哪一种样子好?什么样式都可以,只要你穿上有王子的感觉就行。当然,哈姆雷特的那些洋行头就不要了,因为本木匠舌头太短,说不了鬼子的话。
  随便说一句,王大麻子胡同口王大妈家三嫂子的古装做得最好,也便宜――声明:这不是插播的广告。
  
  一、 《乾》卦:天时人和得天下
  
  (原文) (卦辞): ( ):乾,元亨,利贞。
  
  (爻辞): 上九:亢龙,有悔。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初九:潜龙,勿用
  
  (爻后辞):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周易》有卦名吗
  
  "大家好。我们今天开始讲《乾》卦。请各位打开新书的第一页。"
  老师往讲台上一站,一般都是这样开始的,对吧。但我这句话中有一个不得不犯的错误。有谁发现没有?没有人举手?那我告诉你们吧:《周易》是没有卦名的,而我这句话中的"《乾》卦"两字却指的是卦名。好,我们对《周易》的解读就从这个问题开始。
  我为什么要说《周易》没有卦名呢?两个理由:一是从结构上看不对;二是在《周易》的六十四中,有几卦被我们称之为卦名的字不能够与卦辞分开。我们以《乾》卦为例来说明这两个问题。
  古文是没有标点符号的,《乾》卦的第一部分原本写作:"(卦画)乾元亨利贞"。传统的断句一般写作:"( )乾:元亨,利贞。"或"( )乾:元、亨、利、贞。"区别是"元亨利贞"的断句,但都是把"乾"这个字当成了卦名。
  这种断句忽视了一个问题,就是卦画与卦名的位置不对。因为如果"乾"这个字是卦名的话,这段话就应当写作:"乾:( ),元亨,利贞。"才是正确的。名字一定要放在内容的最前面,是吧。有人可能要说,卦画不是文字,是个特殊情况。好吧,我们暂时把这个问题放下,来看下面这几卦的卦辞:
  《履》卦卦辞: "( )履虎尾,不�人,亨"。
  《否》卦卦辞: "( )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
  《同人》卦卦辞:"( )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贞。"
  《艮》卦卦辞: "( )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
  有谁能够帮我把这几段卦辞重新断一断句,把卦名断出来?
  断不出来,是吧。因为它们是卦辞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把它们分出来后,卦辞就不通了。还有比这更难断的,就是下面这一卦的卦辞:
  《坎》卦卦辞:"( )习坎,有孚维心。亨,行有尚。"
  如果想把这一句中的"坎"字分出来,不仅卦辞不通,还要作"习"字的思想工作,向董事会请示后下调令,把它们正副领导的位置调换一下。或者如《水浒》中的处理一样,把晁盖弄死,然后才能让宋江来坐第一把交椅,对不对?而这是非常非常困难的事情。所以我说《周易》没有卦名。这些被我们称之为卦名的字,实际上是卦辞的一部分。
  千百年来,传统易学将以上问题归结于《周易》作者的水平低,实际上,周公知道后烦得不得了。当然,我也不会做恶人,他气头上说的那些难听的话我是不会帮他传的,呵呵。
  卦名的问题可不是一个小问题啊。它的重要性相当于人的脑袋。或者说,传统易学将六十四卦最重要的脑袋全部砍下来喂狗了,他们指着一堆光身子给大家介绍:这是仁慈的文王,那是万恶的纣王;这是伟大的圣人,那是个王八蛋;这是咱们乡的贞女,那是别个村的婊子……有谁能认得吗?是认不出来的。
  现在我们要把这些脑袋还回去,请外科医生给它们缝起来,再看时就象模象样了。或者说,卦辞就有主语了。譬如以下三卦的卦辞是这样的:
  《乾》卦卦辞:"( )乾,元亨,利贞。"
   《屯》卦卦辞:"( )屯,元亨,利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
  《随》卦卦辞:"( )随,元亨,利贞。无咎。"
  如果我们将这段卦辞中的"乾"、"屯"、"随"视为卦名,在后面加上冒号的话,这三卦卦辞就均是以"元亨,利贞"开头。"元亨,利贞。"的意思是:"开始亨通,利于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什么开始亨通呢?由于缺乏主语,我们根本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而将这三个字视为卦辞的话,就简单了。我们后面会一一解读,在此不论。
  其实,文章没有篇名,在古代并不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比《周易》晚出几百年的道家头号经典《道德经》也没有名。不仅没有篇名,连书名都没有。《道德经》这个名字是后人根据文章的特点是上篇开头就讲"道",下篇开头就讲"德"而取的。它还有一个名字叫《老子》,也叫《河上公章句》,则是后人根据作者的名号而取。
  所以,《周易》本来没有篇名一点也不奇怪。被我们视为卦名的字实际上是卦辞的一部分,我把它称为"主题辞",也就是该卦的主题就在这些文字的内容中。
  有人可能要问了:《周易》各卦如果没有名,我们又当如何称呼它呢?很简单,还是按现在的称呼来称呼,《乾》卦就是《乾》卦,《坤》卦就是《坤》卦,这是一种约定俗成,正如鲁迅先生说的: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所以我一开始就说:我提卦名是犯了一个不得不犯的错误。既然是"不得不犯",那就犯吧。正如我们把"太阳晒"说成"晒太阳"一样。
  有人可能又要问了,你饶了这么大个弯子,讲了半天有什么区别吗?区别可大呢。区别就在于犯这个错误也是有前题条件的,那就是我们研究《周易》的内容时,不能犯。或者说,我们在解读《周易》时,一定要将那些被我们称之为卦名的东西放入卦辞中去。正如我们在读《论语》时,不能把第一篇的"学而"两字扔掉一样。因为,儒家的这部大经与道家的那部大经一样,原本也是没有篇名的,也是后人取其头两三个字形成的篇名。
  读本帖的网友中可能还有些没有读过《论语》的朋友,我随便把这一段抄在下面: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一篇的篇名就叫"学而".与《周易》一样,是取这一段话开头的字为名。有谁敢在"学而"后再加一个冒号吗?加上冒号后,再背上它"走两步"试试。
  好了,今天就讲这么多。请大家记住:《周易》六十四卦中,原来是没有卦名的,被我们称为卦名的那些字是卦辞的一部分,是每卦的主题辞,是各卦的脑袋。但这不影响我们的表述,因为,这些卦名的确可以代表该卦的主题,而且己经是一个约定俗成。
  "李四,通知华佗,今晚加班,把这些卦的脑袋全给接上,我明天要用。"
  "什么,加班工资?呵呵,这不该我管,让他找那个敲木鱼的老头去。"
  
  
  
  
  把帝王的秘籍掀开――解读《周易》(32)
  
  观天象以察时定节――"乾"
  
  "张三、李四,把华佗先生昨晚为我们接上脑袋后的《周易》卦画及卦辞端上来。"
  他们抬上来的是一块写有如下几个字的黑板:
  "( )乾元亨利贞"。
  哎哟。小心。有地雷。
  在哪里?括号里面不是吗?哈哈,这可不是忽悠你,是真有地雷。
  不错,括号是我自己加的,表示一种存在。而且这个不肯现身的存在大家也都清楚,就是本木匠不会上传的《乾》卦卦画,也就是由六个阳爻"一"叠罗汉而成的那个图形。但谁能把它的含义讲清楚吗?反正我是不行,至少现在不行。或者说,光凭这个简单的卦画,我实在是看不出什么内容出来,既看不出它是如何产生的,也看不出它具有什么象征意义,更看不出它会如何变。都看不出,你让我怎么讲呢?所以,我说这个括号中不肯显身的家伙一定是颗碰不得的地雷。如果我现在依《周易》的结构顺序先讲它,那我只能是凭空而讲,或者把历史上的各家观点乱引一通,如此一来这颗地雷就要爆炸,就要把我及大家都炸得昏头转向找不到北了。那才叫真忽悠呢。咱苕木匠只会做苕事,不懂的就是不懂,就承认不懂。
  好吧,听我的,咱们暂时把它当地雷来看待,弄一面小红旗插在它上面,等后边的工兵来处理,然后绕开它,从《乾》卦的卦辞开始讲。或者说,对《周易》《乾》卦的卦象问题,我决定暂时搁置,等到有了己知条件后再来讲,也只有找到依据之后才能讲。
  "我们什么时候才能找到依据?它出土没有?"好像有人在下面嘀咕。
  呵呵,这是个好问题。我可以明确的告诉大家:依据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它就在《周易》这本书中,而且就在《乾》卦之中,当我们讲完卦辞之后,它就会冒出来的。稍微等一等吧。我们先讲《乾》卦"乾元亨利贞"的卦辞。
  《周易》六十四卦,每卦都有一段卦辞,卦辞的内容表述了本卦的中心思想。由于卦辞和爻辞是表意清楚的汉字,所以卦爻辞当然应该是我们解读《周易》的最为可靠的依据。这也就是我们先讲卦辞的真正原因。
  我以为我们在解读《周易》卦爻辞时,至少需要注意三个主要问题:一是正确地理解字义,特别是主题词――也即我们常说的卦名的含义;二是准确地给古文断句;三是掌握作者写作的基本特点。
  好,我们现在就来理解字义。先说"乾"这个字。
  最近有一条好消息:国学有了复兴的趋势。也因此,有一个叫"天人合一"的词常常在网上晃悠。这个词也的确是古代文人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但什么是"天人合一"呢?与国学中的诸多问题一样,各说各的理,没有裁判,也找不到裁判。其实,标准答案就藏在"乾"这个我们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字眼中。
  "乾"这个字在甲骨文中是没有的。《说文》中写作" "或" "。《说文》说:"乾,上出也。从乙。乙,物之达也。"
  段玉裁注:"此乾字之本义也。自有文字以后,乃用为卦名,而孔子释之曰:'健也'。健之义生于上出,上出为乾,下注则为湿,故乾与湿相对。"
  徐灏注笺:"乾之本义,谓草本出土乾乾然强健也"
  有谁把他们的解释听明白了吗?许慎等人以为"乾"字的本义为上出、冒出、干等义。孔子以为"乾"字的本义为健、为天。后人还有将"乾"字解释为北斗星等。但"乾"字为什么有这些意思,他们都没有说出一个让人信服的道理出来,因此,"乾"字的准确含义也一直就是易学界没有讨论清楚的问题。其实,"乾"字的含义就藏在它的字形中。我们现在就来从"乾"字的字形特点上探讨一下它的含义。
   观《说文》中所收"乾"字的古文字形,"乾"字由左右两部分组成。左边部分写作" "或" "。右边部分写作"乞"。左边又可细分为上部的" "(有点象繁体字的草字头),中部的" "(圆圈中加一点)或" "(三个圆圈中一点的符号成品字形),下部的" "(像"亏"字的下部)。其中中部的两种写法分别为古文的"日"字和"星"字。去掉这中间部分后,将上下两部分相合,则是东方苍龙七宿的象形。其中上部象角、亢、氏三宿,下部象房、心、尾三宿。有心的朋友们可以把甲骨文的"龙"字查出来对照,我们也会在释初九爻的"潜龙"一词时讲甲骨文龙字的来历,可以参照。认识龙星宿的朋友真接与星象对照更好。
  东方苍龙七宿正是日月五星运行的必经之路,而《乾》卦六爻的爻辞又正是以龙的变化为主题。依此,我们可以认为,"乾"字左边字符的含义应为:日月五星运行于苍龙七宿之中。
  "乾"字的右边写作"乞"(此字形与古文中的字形有变化,上部应当为"�"形)。乞字甲骨文写作"三""气"" "( �字下加一横)等,与气为同一个字,与八经卦中的《乾》卦卦画"三"也相同,意思是求。求什么呢?
  求"乞"字下半部的"乙"。《说文》说:
  "乙,象春草木冤曲而出,阳气尚缰,其出乙乙也。""乙"是草木破土而出之状。
  用什么来求呢?用"乞"字上部的"�"。此"�"应为古人竖杆测影的标杆。
  依此,"乞"的本义应为寻求草木破土而出的时间,后来引申为乞求、气等义。这个气不是云气的气,是生命之源的气,也即阴阳之气的气,所以"乞"与"气"字为同一字。
  由以上对"乾"字的字形结构所作的分析可知,"乾"字的本义应为:观察东方苍龙七宿的运动规律以察时定节。
  此义与《乾》卦卦爻辞的内容是完全相符的。所以,我以为这个字应当是《周易》作者的发明。是发明出来表达他所想表达的主题的。
  作者发明了这个字后,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要给这个字标一个音。或者说,作者还要解决应当怎么读它的问题。办法也是有的,而且很简单,那就是借《乾》卦卦画过去所附于的那个主题词的音。这个字就是"键"。也就是我们从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周易》中,所看到的那个《乾》卦的卦名。
  我们在前面说过,春秋之前的《易经》一共有三本书:《连山易》、《归藏易》和《周易》。这个"键"字就是《乾》卦在前两《易》中的名。也正是帛易中这些新卦名的发现,向我们透露了《周易》的创作可能是对原有作品的一种加工。"键"才是《乾》卦的本名(如果有名的话),而"乾"字只是作者新取的名(应是主题词)。
  作者为什么要舍弃原卦名不用而重新命名呢?原因就在于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与原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不同。
  "键"字的本义是安装在车轴两端,管住车轮不脱离轴的铁棍,引申为门闩、关键等义。《乾》卦所象征的龙星宿的升起正是一年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头,取名为"键"名符其实。原作者所表述的应当正是龙星宿在天空中的存在状态这个意义。
  但从《周易》卦爻辞的内容看,《周易》作者想表达的主要内容应为阳气的生长过程。这是"键"这个字的内涵所不能表达的,所以作者只能另取一个名。因在当时已有的文字中找不到合适的字来命名,他于是造了"乾"这个新字。
  这个字表述了观测的内容(日月五星在苍龙七宿所象征的路经上运行),目的(求气)和方法(竖杆测影)。
  殷墟甲骨文中未见"乾"这个重要的字,应当正是在当时还未创造出来的原因。
  好了,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请记住:
  "乾"字是《周易》作者的发明,其初始义既不是孔子所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的"天"或"健",也不是出土文献中所说的关键的"键",更不是许慎等人所说的什么"上达"、"干"、"北斗星"等义。它的本义应为:"以观察日月五星运行于苍龙七宿中的规律来察时定节。"
  这层意思也就是古人"天人合一"的本义所在。
  《周易》作者发明这个字不简单。而他以此起笔,也正是希望周族的子孙们,周族未来的王、侯继承人们,能够将顺天应时的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作为为王者的最基本条件、最重要的条件来学习和贯彻――实际上,天文知识也正是古代的为王者所必备的技能,这点只需要把《尚书》的第一篇:《尧典》的内容通读一遍就很清楚了。
  
  
  把帝王的秘籍掀开――解读《周易》(33)
  
  "元亨利贞"及其断句。
  
  今天我们继续讲《乾》卦的卦辞。
  "元"是开始、本、根本的意思。
  "亨"是通达、顺畅的意思。
  "利"是利益、有利的意思。
  以上三个字都好懂,难理解的是"贞"字。
  《说文》说:"贞,卜问也。从卜,贝以为贽。"
  "贝"就是古代的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贞"字的含义就是交钱问卜。显然,许先生是根据我们现在仍然在使用的"贞"字字形判断的。但金文中的"贞"字却不是上卜下贝,而是写作" ",从卜从鼎。郭沫若在《卜辞通纂考释》说:
  "古乃假鼎为贞,后益之以卜而成 (贞)字,以鼎为声。金文复多假 为鼎。……鼎�形近,故鼎及伪变为贞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贞"字原本是由卜字加上鼎字而成的。只因为古文"鼎"字与"贝"字字形相似(这两字的古文的确很像,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查出来比较一下),所以变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这就来了一个问题:许慎所说的"交钱问卜"可能不对,至少不是"贞"字的本义。因为"交鼎问卜"是行不通的,也没听说过。那么从卜从鼎的"贞"字又是什么意思呢?
  它实际上是一个象形字。象的是古代竖杆测影的工具――"卜"象的是竖杆测影的表杆,而"鼎"则是卜杆的底座,有"圭"之用。古人在鼎沿刻上印记,当卜杆的投影投到鼎沿时,依所投刻度的位置就可知季节。
  郭沫若所说是根据金文"贞"字字形判断的。而"贞"字的麻烦还没有完。因为近代发现的甲骨文与金文的字形区别更大,写作" "。这个字很难理解。但循着金文的思路,我以为甲骨文"贞"字与金文的含义相同。只是所象的方法更土一些而己。大家看一看,甲骨文贞字上半部是不是像冬至、夏至二至日的日照方向,下半部则像其影像,是观测者所得的日影,以此影正可推测时令、节气。或者说,金文贞字字形正可对甲骨文贞字字形作注。因此,我以为根据甲骨文及金文的字形上判断,贞字的本义应为测日影以察时定节。
  后来因为古文鼎字与�字字形相近,加之卜问在后世传入民间后,成了一门谋生的职业,是要收钱的,所以金文" "字简写成了�,而从卜从�,染上了世俗气。
  贞字的本义为立杆测影、察时定节。由于太阳的运行遵循一定的规律,此规律从不改变,所以贞字被引申为正确、坚定不移等义。
  立杆测影需要有人来主持、实施、观察、判断,故贞字又有了主持、判断等义。
  贞字的各种含义在《周易》卦爻辞中均有使用,这里用正确的认识义。
  
  搞清了"乾元亨利贞"这五个字的字义,还要给这段卦辞断句,因为《周易》古文原本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如何断句也就自然成了理解卦辞的又一个问题。传统易学对这段卦辞的断句主要有两种观点:
  一是断为"乾:元、亨、利、贞。"
  一是断为"乾:元亨,利贞。"
  这两种断法的一个共同点是将"乾"字视为卦名,而不是卦辞。此问题我们在前面已经作了说明,这里不再重复。我以为:"乾"字是卦辞,而不是卦名,因此,"乾"字后面不应打冒号,而应为逗号。写作:"乾,"。
  至于"元亨利贞"的断句,我们可以结合《乾》卦的姊妹卦――《坤》卦的写作特点来分析。
  《周易》的卦序排列有一个基本的规律,即我们在前面说过的六十四卦往往"两两相对,非复即变。"也就是说每两卦为一对,卦形及含义有一定的关联。《乾》、《坤》两卦就是这样的一对,而且是《周易》中最重要的一对,是《周易》的总纲。
  如果我们将这两卦的卦辞进行比较,就会发现两者的确有相似之处:
  《乾》卦卦辞为:"乾,元亨,利贞。"
  《坤》卦卦辞为:"坤,元亨,利牝马之贞……"
  《坤》卦卦辞中多了"牝马之" 的限定词。显然,作为姊妹卦,《坤》卦卦辞是针对《乾》卦卦辞而言的,其"利牝马之贞"的句型,说明《乾》卦卦辞应断为"元亨,利贞。"而不应该断为"元、亨、利、贞。"其中的"利贞"应包含有"利牡马之贞"或"利所有马之贞"的含义。以此,我们认为《乾》卦:"乾元亨利贞"的卦辞应断句为:
  "乾,元亨,利贞。"
  其中的"乾"是卦的主题,大意为:"观察东方苍龙七星宿的运行规律以察时定节。"
  "元亨"是判断词,是对乾所代表的主题与人的关系所作的判断。大意为:是"亨通的基础。"
  "利贞"是告诫词,提醒受教者对前面的问题引起注意。大意为:"利于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因此,如果直译的话,这段卦辞的意思就是这样的:
  "观察东方苍龙七星宿的运行规律以察时定节,是亨通的基础,利于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制定课题,做出判断,最后提出要求,这正是《周易》卦爻辞的一个基本写作特点,掌握了这个特点,《周易》就好懂了。
  "观察东方苍龙七星宿的运行规律以察时定节。"实际上也就是为了遵循天道的规律行事。而所谓"亨通"是就人事活动而言的,心想事成、发展顺利就是"亨通"。因此,《乾》卦卦辞也可以译成如下一句:
  "遵循天道自然的规律行事,是人事活动得以顺利发展的基础,对此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就会有一个良好的结局。"
  今天就讲得这里。请记住:理解《乾》卦卦辞的关键就三个问题:一是对"乾"字的解读。二是对"贞"字的解读。三是断句。
  
  
  
  
  把帝王的秘籍掀开――解读《周易》(34)
  
  你也说卦象,
  他也说卦象,
  各人自有各人象,
  有谁见过我模样?
  
  生来就住娘家房,
  从来不曾让人望。
  唉……
  这个狠心的苕木匠啊,
  偏要牵我到戏台上亮。
  
  奈何?
  无奈!
  救我的情哥哥出去打工赚钱哟,
  怎么不把妹妹我放心上?
  火车下了换汽车,
  汽车下了换摩托,
  摩托下了快爬山啊,
  快点、快点、快点、快点……
  快回乡。
  
  注意啊,这可是一个我们一定要给她立贞洁牌坊的老姑娘啊。因为她躲在周公的身边已经有三千年了,就是不肯出来见生人。唉,木匠其实也不忍心�。不是这么多人想见她一面,我又何苦做这个恶人,要把她硬拉出来亮相呢?
  "王麻子,给点光。"
  好吧,我们现在就来排雷――讲卦象。
  为什么不是过去,也不是将来,而是现在呢?因为我们讲完《乾》卦卦辞之后,遇到了一个与卦象关系密切的词:"初九"。
  
  (在这本被我定调为通俗的读本中,原本只想用我"民间"的语言以讲故事的方式将卦象的问题一目了然地介绍给大家,也不想引用传统易学的观点来进行复杂的对照,但考虑再三,还是觉得不讲清楚不行,因为这是一个大问题。所以这一节我会讲得�嗦一些。
  卦象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而我又不会传卦画,所以对于没有一定易学基础的朋友们来说,看以下的几张帖子可能会有一些困难。解决的办法只能是将其打印出来或者把有括号的地方抄下来后依照相关提示填空后再读。
  而不想深入学易的人,则可以完全不管。能看懂多少算多少。因为卦象主要涉及到两个问题:一是与爻的形成及读爻的顺序有关;二是以卦爻辞为什么这么写有关。而这两个问题我们都会在解读时说明,所以只要跟着我读今后的帖子就行了,这几个帖子的不懂不会影响到我们今后对卦爻辞的理解。)
  
  
   从哪里开始读爻辞
  
  昨天我们学过了《乾》卦的卦辞,今天当然应当接着读爻辞,而这时我们会遇到一个平时读书不会遇到的怪怪的问题:从哪句爻辞开始读?《乾》卦卦爻辞全完如下:
  
   ( )乾,元亨,利贞。
  
  上九:亢龙,有悔。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初九:潜龙,勿用。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当然,绝大多数人都知道应当从"初九:潜龙,勿用"一句开始读。但这种读法不是很奇怪吗?既不是从紧跟卦辞的"上九"往下读,也不是从最后的"用九"开始往上读,而要采用这种"挖心式"的奇怪读法,这是为什么呢?有谁认真考虑过这个问题没有?对了,有的人手里拿的书,爻辞的排版可能不是这样的,而是如下符合我们现代人阅读习惯的样子:
  ( )乾,元亨,利贞。
  
  初九:潜龙,勿用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上九:亢龙,有悔。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我告诉大家,这种排法是不对的。为什么呢?大家仔细看看上面的字,"上九"的"上"不是跑到下面来了吗?而这个字的作用就是告诉我们他应当是在上面的。"初"字的作用则是告诉我们应当从这一句开始读起。看清楚了吧?所以我们只能够按上面的排法来读,而不能够以下面的这种排法来阅读。
  注意啊,这是一个大问题,不能够不当回事。大在哪里呢?就是把卦象搞乱了。
  有人可能会问了,爻辞中没有卦画啊,怎么会把卦象搞乱呢?问得好,我们现在就从什么是卦象开始谈起。
  
  传统易学的卦象观
  
  孔子在《易传&#8226;系辞》中说:"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意思是说卦画所具有的卦象是《周易》作者写卦辞、爻辞,并随之判断吉凶的主要依据。从《左传》、《国语》所记诸占的内容及历代占筮程序看,所谓占筮也就是使用一种事先设计好的方法得出卦画,然后依据卦画后面所附的卦爻辞及人们所理解的象征义来判断事情的吉凶。由此可见看懂卦象的确是能否正确认识《周易》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但卦象应当如何看呢?这一直是传统易学诸多难题中最大的一道难题。传统易学的卦象观认为,所谓卦象有两层含义:一是卦画的形状;二是卦画的形状所具有的象征意义。具体说来有如下几个主要的观点:
  a、卦由爻组成,所以卦象中含有爻象。爻象有两种,即长横"―"和两短横"- -",分别象征阳气和阴气,所以它们也被称为阳爻和阴爻。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可以依阴阳的观点分为二类,所以阳爻和阴爻也就是这两类事物的象征,如阳爻"―"象征阳、男、天、刚、父、正面……,阴爻象征阴、女、地、柔、背面……
  b、由三爻任意组合就形成了八个不同形状的卦,即:《乾》" "、《坤》" "、《震》" "、《巽》" "、《坎》" "、《离》" "、《兑》" "、《艮》" "。它们分别象征天、地、雷、风、水、火、泽、山八种自然现象。这八种现象也被称为八卦的基本象征。世界万事万物均可以按这八种自然现象分类,八卦各象征一类。如《易传&#8226;说卦传》说:"乾为马,坤为牛,震为龙,巽为狗……"又说:"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乾为天,为圆,为君,为父,为玉,为金,为寒,为冰,为大赤,为良马,为老马,为瘦马,为驳马,为木果。坤为地,为母,为布……
  c、由任意两个经卦相重叠,就产生了八八六十四个复卦,或称为别卦。复卦象征着八种自然现象相互交融而产生的变化结果。如《易传&#8226;彖传》说:"《蒙》,山下有险,陷而止,蒙。"《蒙》卦的卦象为" ",传统易学认为是有上经卦《艮》" "和下经卦《坎》" "重叠而成,上经卦" "为《艮》卦,《艮》象征着山和止。而下经卦" "为《坎》卦,《坎》象征着险和陷,故有"山下有险,陷而止,蒙"的解释。
  d、卦爻因位置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如《易传&#8226;系辞》认为:下二爻象征地道,中二爻象征人道,上二爻象征天道。又有人认为二、五爻处在两个经卦的中间,是卦的中心位置,最为重要,其中上卦的中爻――即第五爻象征君位,下卦的中爻――即第二爻象征臣位,其它各爻象征民位等等。
  传统易学的这些卦象观构成了一个非常庞大的解《易》体系。这个系统表面上看来很完善,但却有两个大问题:一是我们不能以这种卦象观看出卦画与卦爻辞之间的必然联系;二是我们依理占筮得出卦画后,由于其象征意义过多过杂而难于取舍,因此也就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譬如《坤》卦卦爻辞为:
  " ": 坤,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
  
  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六五:黄裳,元吉。
  六四:括囊,无咎无誉。
  六三: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
  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
  初六:履霜,坚冰至。
  
  用九,利永贞。
  《坤》卦卦画就是由六个阴爻组成的" ",其爻辞中的"履霜"、"直、方、大"、"含章"、"括囊"、"黄裳"、"龙战于野"均是对卦象的描述。依传统的卦象观,我们又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卦画所据有的这些卦象呢?人们一直在企图做出解释,还发明了许多所谓的体例,但随意性太强,对《周易》六十四卦而言,不具有普通性、规律性。因此,我认为依这种卦象是看不出卦画、卦象与卦爻辞之间的必然联系的。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人们在解卦时,往往抛弃卦爻辞而直接以这种卦象观解卦。
  
  看算卦的大师如何忽悠
  
  《周易占筮考》上记载了当时的《周易》大师北齐人赵辅和的两个经典故事,以说明该大师的功夫如何了得。其中的一个故事说:有人父亲病了,去求卦,占得《泰》卦。《泰》卦卦辞为:"小往大来,吉,亨。"筮者以此判断说:"此卦大吉,病很快就会好。"问卦人走后,正在那里"指导工作"的赵辅和却对筮者说:"《泰》卦卦画为' '。卦象是《乾》下《坤》上。《乾》为父,《坤》为土,父入土中,岂有吉理?"他在此是以卦象在判吉凶,而抛弃卦爻辞不用。
  另一个故事说:还是这个赵辅和,当另一个人的父亲有病来求卦时,他占得《乾》卦变为《晋》卦。《乾》卦卦辞为"元亨,利贞。"卦象为纯阳,阳气旺盛。变为《晋》卦后,《晋》卦卦象为上《离》下《坤》,日在地上之象,也是阳气充足之义,所以不论是依卦辞,还是依卦象都应当判为吉。如果按他上一次的判卦法,《坤》为地,地在下,《离》为日,为阳,为父,是父在地之上,也应判为吉。但他对来人说了几句安慰的话后,待来人一走,却又对旁边的"学生"说:《晋》卦是《乾》卦的游魂卦。乾为父,父亲变为游魂升天,能不死吗?他这次的判卦既抛弃卦辞不用,也不用他在前例中使用的卦象,而是以京房发明的纳甲法解卦。他凭什么要如此判卦呢?
  在前一个占例中,他抛弃卦爻辞不用而用卦象,但孔子在《易传》中说得清清楚楚:"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圣人"是指《周易》的作者,是《周易》的祖师爷。卦爻辞是作者根据自己所设的卦中的卦象而写,难道祖师爷对自己创造的卦画中所含的卦象理解错了,到是这个以《周易》混饭吃的赵辅和看对了,显然于理说不过去。
  他第二个占例既不用卦爻辞,也不用卦象,而是用京房的纳甲法。而我们如果用卦象判,得出的结果与纳甲法的结果正好相反,他这不正好是对他前一个占例中判卦时所使用的方法的否定,不是自己在打自己的嘴巴吗?
  这诸多的问题让人无所适从,传统象数学派的人认为,这种状况正说明了易理的精深,所以历史上应用占卜的人很少有人怀疑这种卦象观,虽然据此说而作的占断"准确性"不高,人们也宁可相信自己的"法力"不够,学识浅薄。这种状况就造成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许多江湖骗子成了神仙异人,而严谨的学者却都很谦虚,他们判卦时如履薄冰,实在是没有把握,远不如善于察言观色又胆大包天的骗子们底气足。
  正是由于我们既无法说明卦象与卦爻辞之间的必然联系,也无法找到卦象与吉凶之间的必然规律,所以,在当代学者看来,卦爻象的问题原本是不存在的。如陈泳明在《周易知识通览&#8226;卦象》中说:
  "《易经》本为卜筮之书,八卦或六十四卦为卜筮之用,起初并不一定象征什么。卦所象征的意义是后人逐渐加上去的,象征的意义多一些,杂一些,有利于筮人触类旁通,灵活应用。"
  韩仲民在《帛书说略》中说:
  "说卦爻辞是依据卦象写下来的,实在是没有确切依据。"他们的观点代表了当代易学的主流观点。
  其实,我们如果仔细地分析一下卦象及卦爻辞,就会发现卦象还是应当存在的,与卦爻辞之间也应当具有某种内在的关联。譬如我们分析一下卦名(主题词)来源就可知均与卦象关系密切,如《复》卦" "、《临》卦" "、《泰》卦" "、《�》卦" "、《遁》卦" "……均可以认定其卦名是因卦画所象征的阴阳的消长而得名。
  又如《颐》卦" "、《噬嗑》卦" "、《大过》卦" "……其得名也均与卦形有关。
  卦名既然与卦象有关,而卦名是一卦的主题词,可见卦象与卦爻辞是不可能没有关系的。反过来说也一样,如果卦象与卦爻辞及吉凶的判断无关,那么《周易》的作者又何必在卦名前附上一个让人莫名其妙的卦画呢?
  因此,我认为卦象是存在的,与卦爻辞及吉凶之间也应当具有某种关联,问题是它们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联?有多少必然的联系?或者说问题可能出在传统易学的卦象观上,我们应该对传统易学的卦象观进行重新审视。
  
  
  把帝王的秘籍掀开――解读《周易》(35)
  
  传统易学的卦象观存在两个大问题
  
  当我们仔细地研究了传统易学的卦象观及占筮方法和其应用后,我们发现传统易学的卦象观忽视了序数词的作用,并由此产生了两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一是将卦象看反了;二是对卦象的形成原理理解错了。
  《周易》的基本单位是卦,传统易学认为卦由四个部分组成,这就是卦画、卦名、卦辞、爻辞。这种观点除了对卦名的认识有误之外,也忽视了在卦中起着很关键作用的序数词的意义。
  序数词就是表示爻辞顺序和属性的词,在《周易》正文中一共有十二个: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初六、六二、六三、六四、六五、上六。(传统的易学观认为有十四个序数词。另两个是《乾》卦的"用九"和《坤》卦的"用六"。其实"用九"和"用六"不是序数词,而是一段总结辞,对此,我们将在解释《乾》卦"用九"时说明。)
  每一段爻辞的前面都有这十二个序数词中的一个。传统的易学为何不将这十二个序数词算成卦的构成要素呢?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些数字不属于正文,只是表明卦的顺序和爻的属性。其中的初、二、三、四、五、上是顺序词,表示卦爻的形成顺序是由下往上。"九"、"六"是数词,表示爻的属性。"九"为老阳,"六"为老阴。他们认为阴老就会变成少阳,阳老就会变为少阴。"六"、"九"批注在爻旁就是表示这一爻是将变换属性的爻画。
  序数词的确不是《周易》正文,其本身好像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内容,所以古今学者一般都不太注意这几个字义明了的词,而只是将它们当作一个普通的标记,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标点符号,读《周易》时一溜而过,不太理会它们。其实,这十二个词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词,它既关系到卦爻辞的形成,也关系到占卜结果的产生;既关系到作者的初衷,也关系到使用者的判断;既关系到卦爻象的问题,也关系到卦爻序的问题。它的内容、含义和来历都要彻底搞清,不搞清楚就去看卦,有如盲人摸象,雾里看花,是得不出正确结论的,是无法正确理解《周易》卦爻辞的,只能乱猜,瞎蒙。《周易》为什么读不懂?这几个字的含义没有搞清楚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条。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完全搞清楚:
  一是"九"、"六"这两个字的准确含义是什么?
  二是六爻的排序为什么要从下往上排,有什么作用和意义?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两个问题。我们首先分析第一个问题。
  
  
  卦象的形成
  
  要搞清"九"、"六"这两个字的含义,我们先得说清它的来历。从《左传》所记诸占来看,春秋时代人们并没有用这两个字来代表一卦的阴阳爻,凡卦变均写作"某卦之某卦",如《庄公二十二年》:"周史有以《周易》见陈侯者。陈侯使筮之,遇'观 '之'否 '。"
  所谓"观 之否 ",传统易学一般理解为就是《观》卦六四爻变,变化后成为《否》卦。后来写作"观 六四"。所以这则占例是使用《观》卦六四爻辞解卦。由此,传统的易学观点认为,春秋时代人们并不用"九"、"六"两字来表示阴阳爻及其变化,或者说序数词是后人对"某卦之某卦"这种表述方式的简写。这种简写的依据是什么呢?或者说"九"、"六"这两个字是如何产生的呢?为什么不是一、二、三、四呢?对此问题《易传&#8226;系辞》中有明确解释: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而后挂。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这段记载后人称之为揲蓍成物的方法,也即占卜时形成卦画的方法。
  按一定的数更迭数物为揲。蓍是蓍草,一种菊科类草本植物,一根多茎。古人取蓍草为占卦的工具是取其同根所生,物性相似的原因。
  依以上记载,求卦需要先准备五十根蓍草,取出一根不用,只用四十九根,把这四十九根蓍草用双手任意地分成两堆,再从其中一堆中取出一根夹在手指间,然后四根一组地数,将每一堆最后的余数放在一起,这一过程叫做一"变"。其中分二(分成两堆),挂一(取出一根夹在手指间),揲四(四个一组地数),归奇(将两堆的余数放在一起)这四个步骤叫做"四营"。
  "一变"之后,除去挂一,归奇的数,将剩下的蓍草或四十根或四十四根,再按照前面的过程重复,称为第二变。剩下的蓍草只能是四十根,或三十六根,或三十二根三种情况。
  再重复一遍,即第三变,剩下的蓍草只能是三十六根,或三十二根,或二十八根,或二十四根四种情况。
  这时用四除去这个数,商一定是"九"、"八"、"七"、"六"这四个数字中的一个。倘若是"九"或者是"七"这两个奇数,就画出阳爻" "。是"八"或者"六"这两个偶数,就画出阴爻" "。这样经过三次变化,就得出了一爻。每卦有六爻,所以要得出一个卦象,就要经过十八变,即"十有八变而成卦"的意思。
  最先得出的爻画画在最下面,称为初爻。初的本义就是始,万物生长均是从生根发芽开始,然后逐渐长高,所以作者将每卦的最下一爻视为第一爻,依次往上为二、三、四、五、上。
  每三变产生一爻,这一爻只能是"九"、"八"、"七"、"六"这四个数字中的一个,它们分别代表什么含义呢?
  传统易学的解释为:"九"是老阳,"七"是少阳,"六"是老阴,"八"是少阴。其中少阳少阴为不变爻,而老阳老阴为将变爻。因此,如果所得的卦画是少阳"七"或者少阴"八"就不用批注,而如果所得的卦画为老阳"九"或者老阴"六",则要批注在爻画旁,以表示这一爻将变为其相反的属性。
  以《乾》卦为例,如果初爻为老阳"九",其它各爻均为少阳"八",那么这一卦就应当写作" ",表明《乾》卦初爻将由阳爻变为阴爻,成为《�》卦" "。
  如果所得的第二爻是老阳"九",其它各爻均为少阳"八",则应写作" ",表示《乾》卦第二爻将由阳爻变为阴爻,成为《同人》卦" "。
  《周易》以变爻占卜,故只批变爻,不批不变爻。占断时取变爻爻辞为依据判断所占问之事的吉凶。
  以上是传统易学对卦画的形成所作的解释。
  现在有一堆问题来了:这种解释是否正确呢?为什么蓍草一定要准备五十根,而不是三十根、四十根呢?为什么揲蓍成卦的方式要选择"六"、"七"、"八"、"九"这四个数字,而不是其它数字,如"一"、"二"、"三"、"四"为目标数呢?为什么要将"九"称为老阳,"七"称为少阳,"六"称为老阴,"八"称为少阴呢?又为什么要编这套揲蓍成物的办法呢?
  唉,头痛。头痛也要硬撑不是。我们来继续分析。
  
   古人为什么要设计这套"揲蓍成物"的方法
  
  如果我们仔细地分析一下揲蓍成卦的方式,就会发现这套方式的设计者的主观愿望是希望模拟历法,以求与天体的运动规律相合的,理由有三:
  (a)、"大衍之数五十"与历法有关。据汉人郑玄注,所谓"衍"就是演,演算的意思。揲蓍成卦所用的蓍草为五十根,为什么要用五十根呢?有两种说法:
  一是《汉书&#8226;律历志》记载的刘歆的说法。他认为元始是一,春秋两季为二,三统为三,四时为四,将这几个数字加起来就是十,再乘以五,就得五十。
  第二种说法是京房所说:"五十者,谓十日,十二辰,二十八宿也。"
  这两种说法都与历法有关,而实际上演算所用的蓍草只有四十九根,为拼出六、七、八、九这四个数字,也只能用四十九根。可见作者硬拼成五十根并无实际意义,不过是为了表明其方法是与历法所象征的天道规律相合而已。
  (b)、揲蓍过程模仿历法。揲蓍第一步"分而为二以象两",两即天地,古人称为两仪。第二步"挂一以象三",三是三才,即天、地、人。第三步"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四时即春、夏、秋、冬。第四步"归奇于�以象闰",闰即历法上的置闰。在中国古代历法中,按太阳历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天,按太阴历则只有三百五十四天,相差十一天多,这样三年就差一个多月,五年相差两个月,必须三年置一次闰月,五年置两次闰月。也即置闰的那一年有两个相同的月份,否则二十四节气就不准了,这就是闰月。从揲蓍求卦的这种步骤看,揲蓍过程无疑是希望模仿历法规律的。
  (c)、《乾》、《坤》两卦计算的总数之合与周年天数相近。《系辞》说:"《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六十,当期之日。"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乾》《坤》两卦用蓍草演算后的总合为三百六十根,与一年三百六十天的数目相当。这是以《乾》卦全为老阳,《坤》卦全为老阴为据推算的。《乾》卦每爻为老阳九的话,每爻就是三十六根蓍草,乘于六爻,共二百一十六根蓍草,古人称蓍草根为"策",即二百一十六策。《坤》卦每爻为老阴六,二十四根蓍草,乘六爻为一百四十四根策。两者相加之和为三百六十根,正好约等于一年的天数。
  由以上三点可以看出,设计揲蓍占法的作者的主观愿望是希望此法与历法相一致,与历法所象征的天道规律相一致的,这也是古人天命观的真实反映。既然作者所设计的筮法竭力模仿历法,那么其筮法所得出的"六"、"七"、"八"、"九"这四个数字和结果也应当与历法有关。
  
  
  "九"、"六"、"八"、"七"的含义
  
  稍加分析我们就会发现,情况的确如此,首先我们来说"九"。
  "九":甲骨文写作" "、" "等。
  《说文》:"九,阳之变也,象其屈曲究竟之形。"
  意思是说"九"是阳气开始变化时艰难生长的形状。就如人之初生时在母腹中的形状,如草木初生时在地下的形状。
  观字形," "像生命萌芽时的形状," "像盖在其上的障碍物。
  就地球上的植物而言,生命大多在农历节的立春、雨水前后出土,而发芽则应从冬至节起算,在古人看来,这正是阳气始生之时,可见九字的本义应为阳气始生。
  殷墟甲骨文中的记录可以证明此观点。商代的甲骨文卜辞中保留了大量的分至日记录,并有一套准确表述其意义的特殊名称,他们以"析"指春分,以"彝"指秋分,以"因"指夏至,以"九"指冬至。
  现在仍然在使用的农历中的称谓也可以证明此观点。我们常将农历冬至后的一段时间称为"九"天,如"三九天寒""九九艳阳天"等,指的就是冬至后的第三个九天和第九个九天。可见"九"的本义为阳气始生,万物屈曲生长之形。古人认为这个时间应从冬至日算起,故以"九"字作为历法中冬至日的名称。
  严格的说,"九"指冬至后的八十一天这个时间段,这个时间段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春"这个概念。
  "六":甲骨文写作" "、" "等。
  《说文》:"六,《易》之数,阴变于六,正于八。"
  "阴变于六"是说阴气从六开始生发。
  观字形,六字从"人"从"八",八字是相背离的意思,指生命开始衰退。就地球上的大多数植物而言,生命力的衰退正是起于夏至日。所以,"六"字当是指从夏至日开始起算的八十一天这个时间段,此时间段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秋"这个概念。
  "七":《说文》:"七,阳之正也。从一,微阴从中衰出也。"
  七的本义应为阳气最为纯正之时,当是春分之后八十一天的这个时间段。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夏"这个概念。大家对牛郎与织女相会的"七夕节"一定不陌生吧。但现在很少有人还知道"七夕"这个名称的含义及来历。其实,"七夕"是个很古老的节日,它的字面含义就是:"七"这个时间段己经如"夕"阳般即将完结。"七夕"是什么时候?农历的七月初七是吧?严格的说应当是农历的七月初一至七月十五这个时间段。
  "八":《说文》:"八,别也,象分别相背之形。"
  秋分时期,万物凋谢,有生离死别之象,故八的本义是指秋分后的一个时间段。
  九、七、八、六这四个字既然都有其特定的含义,为什么又被作为数词使用呢?最可能的原因还是以古人的竖杆测影、察时定节有关。
  古人为了准确确定二分二至日,采用了许多办法,其中一个最常用的办法就是竖杆测影。在冬至时的正午时分日影最长,夏至时的正午时分日影最短,春分、秋分时,日影居中,九、八、七、六这四个数字词之间的相互关系正与它们的本义之间的相互关系相吻合。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九""八""七""六"这四个字都是历法中的关键字,其中"九"字的本义为阳气始生时万物生长的情状,被古人借用为冬至日的名称,也指冬至日后的一段时间,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春"这个时间段;"六"字的本义为阳气从此走向衰亡,指夏至日之后的一段时间,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秋"这个时间段;"七"的本义为阳气最纯正之时,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夏"这个时间段;"八"的本义为阴气最纯正之时,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冬"这个时间段。换句话说:
  "九"是初生之阳,也即少阳;
  "六"是初生之阴,也即少阴;
  "七"是老阳;
  "八"是老阴。
  少与老的区分是就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而定的。许慎的解释是正确的:"九,阳之变也。"正是说"九"是阳气开始变的时候。释"六"说得更明白。"六,《易》之数,阴变于六,正于八。"阴从六开始变,到八为最旺盛的时候。既然这四个字是历法中的关键字,揲蓍成卦的方式刻意寻求得出这四个字的结果,无疑是模仿历法。
  
  
  
  
  卦象看反了
  
  将我们以上所分析的"九"、"七"、"八"、"六"这四个字的含义与传统易学的观点相比较,就出现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这四个字的含义与传统的易学观点完全不同。
  前面我们说过,传统易学观点一直认为:
  "九"视为老阳;
  "七"视为少阳;
  "八"视为少阴;
  "六"视为老阴。
  而我们的分析认为:
  "九"字的本义为少阳;
  "七"字的本义为老阳;
  "八"字的本义为老阴;
  "六"字的本义为少阴。
  传统易学的认识没有说出他们的理由,反正这么多年来师傅这么教,徒弟就跟着这么学。而我们的观点是有以上可靠的依据为依托的。
  对此,我们以为传统易学对这四个数字的解释可能是错了,他们老少不分,搞混淆了。说到这里,大家想到点什么没有。是不是很容易联想到武打小说或功夫篇中那些把功夫练反了的大师及他们所使用的那些加了密码的练功图。对,这就是《周易》作者给卦象上的一道密码。一道骗了我们三千年的密码。也正是这道密码的存在,就导致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我们过去所理解的卦象可能完全错了。我们以《乾》卦初九的卦象为例来说明其错误。
  《乾》卦初九爻变写作" 初九",传统易学观点认为它的含义是该卦六爻均为阳爻,也即通过揲蓍的方法得出了"九、七、七、七、七、七"这六个数字,其中二爻至五爻为少阳,少阳只能变为老阳,而不能变为阴爻,变化后的属性未改变,故不需批注,称为不变爻。只有初爻这一爻是老阳,老阳变化就成了少阴,变化后就成了《�》卦" "。所以这六个数字的含义也就是《乾》卦" "将要变为《�》卦" "。
  或者说它应当是"乾( )之�( )"的简写。但是如果依我们的观点,这种解释就有问题,因为九是少阳,在传统易学看来少阳是不变爻,只有七才是老阳,才是可变爻。如果《周易》是以老阳占卜,而所得到的数又是"九、七、七、七、七、七"这六个数字的话,那么这一卦就应当写作" ",意思是除了初九这一爻为少阳不变爻外,其它五爻均为老阳,均是将变爻,变化后这一卦也就成了《复》卦" "。或者说这六个数字所组成的卦的含义是《乾》卦" "将要变成《复》卦" ",变化后的卦象正好是反的。但这样理解又显然违背了《乾》卦初九爻变写作" 初九"的前题,因为" "不等于" 初九"。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呢?
  如果我们回过头来整理一下思路,就会发现有两个条件是我们在解释数词的含义时必须满足的,一是"九"为少阳,"六"为少阴,它们均是不变爻,而"八"是老阴,"七"是老阳,它们是将改变属性的爻。二是数词的含义是以本爻的变化为占筮的依据。依据这二个条件来看数词的含义,只有一种合理的解释,那就是《周易》占卜的依据是不变爻,而不是可变爻。所谓不变爻和可变爻的定义是就它们自身的发展变化是否改变其属性而言的,对此人们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即:少阳――老阳――少阴――老阴――少阳……我们说《周易》是以不变爻占卜,不变爻的变化既然不能改变自身的属性,又从何而占呢?为什么要选择不变爻呢?
  其实不变爻属于新生爻,它是刚刚由其相反的属性转变而来,对一个新生的东西进行鉴定是十分合理的。占卜从本质上讲实际上就是通过一种鉴定后对其结果的预测。或者说《周易》中的数词"九"、"六"的本义为少阳少阴,人们对其占卜,不是占卜其属性的改变,而是占卜其由少到老的发展趋势,是占卜的量变而不是质变。
  以《乾》卦初九爻变为例," 初九"的含义不是说《乾》卦" "将变为《�》卦" ",而是说《乾》卦" "刚由《�》卦" "变来。这种解释是我们正确地认识"九"、"六"这两个数的本义后得出的必然结果。或者说由于传统易学对"九"、"六"这两个数词的错误理解,导致我们长期将卦象的变化看反了。
  把"九"与"六"的属性纠正过去后,我们是否可以看到正确的卦象了呢?或者说:我们以上所说的什么"初九爻变……是说《乾》卦' '刚由《�》卦' '变来"的结论是否就是正确的卦象呢?不,还不是。因为我们的这个结论还没有考虑到顺序词的问题,而传统易学对顺序词的理解也是错误的。
  
  把帝王的秘籍掀开――解读《周易》(36)
  
  顺序词所代表的是时间的变化
  
  《周易》十二个序数词中的数词"九"和"六"的含义我们搞清后,现在来看顺序词。顺序词就是"初、二、三、四、五、上"这六个数字。在传统易学看来,这六个数字的作用仅仅是表示占筮时爻画产生的先后顺序,没有什么更多的意义,所以对这几个字的含义向来无人深究。的确,顺序词是由占筮时爻画产生的先后顺序所决定的,但是爻画的象征意义及顺序词在其中的作用却是我们一定要搞清楚的。我们首先来认识爻画的象征意义。
  《系辞》说:"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动也。"意思是说:《易》是对自然现象的模拟,爻是对世上万物变化的效法。爻所效法的"天下之动"是指天下的什么在动呢?是猴子偷西瓜?还是瞎子打婆娘?当然都不是,它指的是地球上生命的成长过程,因为爻序是爻的序,而爻有阴爻和阳爻之分,实际上也就是对阴阳的模拟。
  阴阳又是什么呢?阴阳的概念最开始不是哲学概念,而是一个天文学概念,与日月的运行变化而带来的昼夜寒署有关。日月运动而生寒热,地上的生物随其变化而生长死亡,这就是"天下之动"。
  《系辞》说:"变通莫大乎四时,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
  《彖传&#8226;乾》说:"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
  这两段话将爻变理解为时变是完全正确的。
  我们在前面分析占筮方法时也说过,揲蓍成卦的实质是模拟历法,也就是模拟时变。或者通俗地说,《周易》六十四卦,每卦都是对某一种自然现象或人世活动的模拟。这种模拟将所模拟的对象分成了六个阶段,每爻就代表了其中的一个阶段,这也就是爻画的象征意义。
  搞清了爻画的象征意义,再来看顺序词的作用。表面上看来顺序词"初、二、三、四、五、上"这六个数字只是表示了爻画产生的先后顺序,而实际上它代表了爻画所模拟的对象从生到灭的过程,或者说顺序词的实质是代表了时间的变化。
  我们都知道时间有二个基本的特征:流逝性和不可逆性。
  由于它的这两个特点,我们谁都不能将时间留住,更无法将时间逆转。我们不能让自己永远只有二十岁,也不能让二十岁和四十岁同时存在,或者先过四十岁,再过二十岁。
  既然顺序词是代表时间的变化,那么我们在认识卦画顺序词的作用时,就一定要考虑时间的这两个特征。或者说就卦画而言也应相应地具有如下两个基本特点:
  一是卦画初爻是卦画的生发阶段,后面各爻的变化不能在初爻之前;
  二是各爻的变化只能在前一爻的基础之上变化。
  我们还是以《乾》卦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乾》卦卦画为" ",由六个阳爻组成,从下到上的顺序依次为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我们在前面说过,"九"字的含义是代表了爻画的属性为少阳,而少阳均是从老阴变化而来,变化之前该爻的属性应为阴爻。
  结合顺序词所象征的时间不可逆转的特点,在初九爻未由老阴"八"变为"九"之前,后面的各爻就均不能变化,因此,《乾》卦初九爻变的含义就不是传统易学所理解的由《乾》卦" "变为《�》卦" ",也不是我们在未考虑顺序词的作用就讲解"九"、"六"这两个数词时所说的由《�》卦" "变为《乾》卦" ",而是应该由《坤》卦" "变为《复》卦" "。这是爻画应有的第一个特点。
  其次,各爻的变化只能在前一爻的基础之上变化。就《乾》卦而言,有了初九爻的变化才能产生九二爻的变化,有了九二爻的变化才能产生九三爻的变化……依次类推。反过来说也一样,九二爻的爻变不能在初九之前,九三爻的爻变不能在九二爻之前……
  以此来理解《乾》卦六爻的爻变的话,就应该是:
  《乾》卦初九" 初九"的爻变含义为:由《坤》卦" "变为《复》卦" ";
  《乾》卦九二" 九二"的爻变含义为:由《复》卦" "变为《临》卦" ";
  《乾》卦九三" 九三"的爻变含义为:由《临》卦" "变为《泰》卦" ";
  《乾》卦九四" 九四"的爻变含义为:由《泰》卦" "变为《大壮》" ";
  《乾》卦九五" 九五"的爻变含义为:由《大壮》卦" "变为《�》卦" ";
  《乾》卦上九" 上九"的爻变含义为:由《�》卦" "变为《乾》卦" "。
  我们可以将以上认识归纳为以下三点:
  (a)、任何一个卦均是由其反卦演变而来。如《乾》卦" "是由《坤》卦" "演变而来;《屯》卦" "是由《鼎》卦" "演变而来等等。
  (b)、任何一个卦六爻的变化均遵循渐变的规律。或者说任何一爻的变化都只能在前一爻的基础之上变化。如《乾》卦" "的变化过程为《坤》卦" "变为《复》卦" ",变为《临》卦" ",变为《泰》卦" ",变为《大壮》" ",变为《�》卦" ",变为《乾》卦" "。
  (c)、任何一个卦的卦画实际上均是该卦完成全部变化过程后的形象。
  
  传统的卦象观错在哪里
  
  以上三点认识是我们在认真分析了序数词的含义后得出的结论。将我们的这种认识与传统易学的观点相比较,就会发现两种认识完全不同,最显著的区别有如下几点:
  (a)、传统易学将卦画理解成静态的,忽视了序数词的存在。
  而我们认为序数词是卦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表明卦画不是静止的,而是在不断变动的,卦画本身是六爻变化后的结果,其变化是由它的反卦变化而来,经过了六爻所象征的六个变化阶段和过程;
  (b)、传统易学认为爻与爻之间除了表示占筮所得结论的先后顺序外,相互之间没有什么内在的联系,所以爻的变化是单独存在的,而且一个卦可以同时有二爻变,三爻变,四爻变,五爻变,六爻变。如《乾》卦第三爻变写作" ",就是由《乾》卦" "变为《履》卦" "。也可以第二爻,第三爻,第四爻,第五爻同时变,写作" ",也就是《乾》卦将变为《颐》卦" "。
  而我们认为所谓爻变是模拟的时变,因此爻与爻之间是有因果关系的,后爻只能在前爻变动的基础上变动,也不能同时变动数爻。
  (c)、传统易学的观点认为爻象就是阳爻"―"和阴爻"--"这两个简单的爻画。
  而我们认为爻画和爻象不是一回事,爻画只表明其阴阳属性,爻象则代表了该爻所象征的某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爻象与卦象一样也是由六爻组成,如《乾》卦初九爻爻象应该为《复》卦卦象" ",《乾》卦九二爻象应该为《临》卦卦象" ",《乾》卦九三爻爻象应该为《泰》卦卦象" "……
  或者说卦辞与爻辞的基本结构是一样的,均是六爻卦画+卦(爻)辞。序数词不过是六爻卦画的另一种表述方法,而卦辞前的卦画不过是该卦完成其变化后的形状,也即上爻的状态。
  (d)、传统易学认为六十四卦卦画均是由八卦重叠而产生,象征着八种自然现象相互交融。
  而我们认为《周易》中的六十四卦的形成与八卦无关。譬如《屯》卦卦画为" ",传统易学认为这个卦画是由上经卦《坎》" "和下经卦《震》" "组合而成。而我们认为这个卦画来源于其反卦" ",经过六爻的变化过程后形成。
  我们的观点否定了八卦卦象在《周易》中的存在,也就是说《彖传》的所谓"动乎险中",《象传》的所谓"云雷,屯。君子以经纶"根本就不存在,至少对《周易》六十四卦而言是如此。
  
  
  把帝王的秘籍掀开――解读《周易》(38)
  
  
  是谁设定的密码
  
  正如我们在前面所分析过的一样,"九"、"六"这两个数字的字义和"初"、"二"、"三"、"四"、"五"、"上"这六个顺序字的字义都是非常清楚的,没有多少误解的余地,而传统易学却偏偏将其误解了,这种误解也是需要有其理由的,它的理由是什么呢?或者说几千年来的传统易学为什么要舍易就难呢?难道历史上如此多的智者都是大笨蛋,显然说不过去。出现这种误解的原因只能有两个:一是有人故意反说卦象;二是总总原因造成我们对卦例的错误理解。
  《周易》在西周时期一直是周王室的专用品,春秋初年周室衰微后才由周室史官带出王宫,从而流传于世。这些传播《周易》的筮人们虽然对周室的衰亡无回天之力,虽然要靠《周易》在乱世中谋功名,但他们也许并不愿意透露《周易》的所有秘密,所以他们在以《周易》求生存、混饭吃的同时,有意反说卦象,这就相当于给《周易》上了一道密码。
  从《左传》所记诸占的筮例来看,传统易学对占例的理解大都是没有太大问题的,如对"某卦之某卦"的理解就没有问题,可见问题应当是出在占例本身。或者说占筮者的解释本身就有问题。如果不怀疑占筮者的水平,就只能归之于占筮者的故意。
  对序数词的误解也有可能纯粹就是一种误读。误读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在乱世中从王室带出《周易》并使之传播的人,本不是掌管《周易》的史官,对《周易》本身并不精通,只是一知半解,所以他的讲解本身就不对,从而造成了这个死结。也有可能是《左传》这部古典的占例大多是伪作(有学者这样怀疑),作伪者并不了解《周易》的原理;也有可能是我们自身的理解问题,如古书的排版与现代书的排版不同。古书竖排并从右往左读,而"某卦之某卦"可能是横排在竖字之间,阅读时有将方向读反的可能。又如《左传》占例除一例为五爻变外,均为一爻变,根本没有二爻变,三爻变,四爻变,六爻变,可见至少在占筮原则上《左传》基本上没有错,错在我们自己,是我们自己将爻看成了静态的,而不是动态的……
  当然,以上对卦象看反的原因所作的分析只是两种猜测,最后的结论有待于进一步探讨。我们所能肯定的只有一点,那就是传统易学将"九"、"八"、"七"、"六"这四个数字的属性看错了,也将"初"、"二"、"三"、"四"、"五"、"上"这六个顺序词的作用理解错了,并因此而将卦象爻象看反看错。这种误解必然地影响到其卦象观的错误。在纠正这个错误后,我们再来看《周易》的卦象,就会有完全不同的认识。
  
  正确的卦象观
  
  在正确地解读序数词的含义后,我们再结合后面对各卦的注释,就可以将《周易》一书卦象的特点归纳为如下几点:
  (a)、卦画不是《周易》作者的发明,而是他对前人的继承。由此,我们认为所谓的卦象应该有两层含义:一是卦画发明者所理解的卦象;二是《周易》作者所理解的卦象。我们将前者称为原始卦象,将后者称之为《周易》卦象。《周易》卦象中包含有原始卦象;
  (b)、卦由爻组成,爻有阴爻"- -"和阳爻"―"之分。阳爻和阴爻分别代表了阳气和阴气。这两个概念与天文学有关,最初是为了描述由于日月天体的运动而引起的冷暖寒热,并导致物生物死的那股力量,这股力量与时间的变化规律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或者说卦爻的原始意义是对天体运行及由此产生的自然规律的模拟,这种模拟表现在卦序和爻序之中,它是卦画的本来含义,而不是《周易》作者的发明。
  《周易》作者只是吸收了其中的部分内容。正是由于《周易》作者在《周易》中不是讨论天道的问题,而是讨论的人道问题,因此,他打乱了过去的卦序,我们也因此不能从《周易》中完整地看出其原始卦象。这个问题我们将在讨论《连山易》时讨论,这里不展开,在此我们只需要记住两点就行了:
  一是卦画的原始含义在《周易》中存在,但不完整;
  二是爻的属性及爻变具有时变的特征。
  (c)、《周易》作者赋予卦画新的含义,这个含义就是:每一个卦画象征一个事物,而每一爻象征事物具有的六个发展阶段中的一个阶段。或者说他将卦画看成是变动的,而不是静止的。他认为每一个卦画都是由其反卦经过从初爻到上爻的六个变化过程后产生的结果,因此每个卦画都包含有六个形状的卦形,如《乾》卦" "是由《坤》卦" "变化而来,经历了六个过程的变化,即由初爻时的《坤》卦卦画" "变为《复》卦卦画" "、再由九二爻的《复》卦卦画" "变为《临》卦卦画的" "、《泰》卦卦画的" "、《遁》卦卦画的" "、《�》卦卦画的" "、《乾》卦卦画的" "。这六个卦形都是《乾》卦的卦形,也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为了避免混淆,我们可以将完成变化后的卦形,即第六爻爻变后的卦象称为×卦卦象,简称卦象。其它五卦分别称为×卦×爻爻象,或简称为爻象(注意不要将这里所说的爻象与爻的原始爻象――爻画"―""- -"的概念混为一谈。);
  (d)、卦象是确定卦名(主题词)的依据,如《乾》卦卦名是作者根椐六个阳爻所代表的阳气逐渐增长而联想到春夏之季东方七宿逐渐上升而得名;《复》卦、《临》卦、《泰》卦、《剥》卦、《�》卦……等是由卦象的形状所具有的阴阳之气的位置和大小而得名;《师》卦、《比》卦等是根椐由阴阳的属性而联想到君民的关系而得名;《颐》卦、《噬》嗑卦、《离》卦等卦是根椐卦的形状特征而得名等等。
  (e)、爻象是作者创作爻辞的主要依据。爻辞一般由四部分组成:序数词、爻象的表述词、判断词、告诫词。其中序数词是爻画的省略写法,如《乾》初九,就是爻象" "的简写。而第二部分均是对爻象的描述,如《乾》卦的"潜龙"、"见龙在田"、"或跃在渊"、"飞龙在天"、"亢龙"等等。作者从爻象引发议论;
  (f)、卦象和爻象只是《周易》作者根椐卦形及卦形的变化规律而产生的联想,这种联想可以复杂多变,也可以因人而异。但卦象和爻象只是一种模拟和联想,它本身没有吉凶祸福的含义,吉凶之义存在于作者的议论之中。譬如《坤》卦六二爻爻辞为"直、方、大,不习无不利。"这段爻辞省略了对爻象的描述。爻象为" "。古代实行井田制,八家共耕一块田,《坤》卦六二爻的爻象" "中的三、四、五、上四爻正象一块未经过开耕的原田,作者由此引发了对土地选择问题的议论。作者认为:平直、方正、辽阔是选择居住地的原则,所以才有了"不习无不利"的判断。如果作者从另一个角度发议论,说"曲、窄、小。"他的判断也就只能是"习而不利"了。可见卦象本身没有吉凶之义,它只是作为引发作者议论的一个话题。由此,我们可以确定两点认识:
  一是《周易》作者不认为卦象能决定吉凶,决定吉凶的是卦爻辞,所以传统的占筮方法中抛开卦爻辞而论吉凶成败的方法是错误的;
  二是卦爻辞是作者人生经验的总结,所以《周易》卦爻辞的吉凶不过是作者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所做出的判断,与天人感应的迷信观点无关。
  (g)、《周易》作者之所以要以卦象引发议论,而不是像我们今天的文章一样直接表述,可能的原因有三:一是为了表示其权威性;二是为了教育的生动性;三是为了占筮的可操作性。
  《周易》卦爻辞的基本内容属于政论文的范围,而在作者所处的时代,人们衡量政治观点的正确与否的主要标准就是是否符合天地自然的规律。卦画本身是模拟自然的产物,作者借用卦画来发论,正是表明自己的观点是符合自然的规律,是具有权威性的;
  《周易》是王子们的教育书,而对于尚不懂事的小王子们而言,在教育这些有关政治、历史的课文时,卦象的变化产生的趣味性无疑会产生较好的效果,有利于其对知识的吸收;
  《周易》有四项主要功能,其中一项就是占筮,而为了占筮,就必须有一个规定的方法,卦画的存在就使得《周易》作为占筮之书具有了可操作性。
  
  将以上观点综合一下就是:卦象没有一定之规,同一个卦画,各人可以从中看出不同的卦象。就《周易》之中的卦象而言,包含有卦画原作者所见的卦象和《周易》作者的创意。在《周易》中,卦爻象是卦名及卦爻辞的主要依据,但卦爻象本身与吉凶无关,它只是作者创作的一个话题,所起的作用在于提高作品的权威性、教育的生动性和占筮的可操作性。
  
  关于卦象的问题,我们就讲完了,我不知道我讲清楚没有,更不知道大家能否理解。
  最后,把我所理解的卦象代入《乾》卦卦辞中给大家再演示一下:
  
  上九(乾 ):亢龙,有悔。
  九五(� ):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九四(遁 ):或跃在渊,无咎。
  九三(泰 ):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九二(临 ):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初九(复 ):潜龙,勿用。
  
   《乾》卦的"初九"等这些序数词,实际上只是一个代词,他所代表的应当是其旁边括号内的卦名及卦画(请将括号内的卦名旁再标上该卦所代表的卦画)。从现在开始,我们对《周易》的解读将按此格式进行。
  这么一标示,大家是否觉得序数词(卦画)与爻辞之间有了那么一点点意思了?
  没有感觉到?哎呀我的个天啊,苕木匠记性不好,我忘记了,这一节的内容没有交给师兄下里和巴人修整,因为他们一早就被同学阿Q约到赵家小姐那里"斗地主"去了。好吧,我来用手机请示一下他们的意见。
  "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啊。往前走,莫回――头……"
  "什么乱七八糟的铃……喂,哦,是师兄吗?不是说你,说林妹妹呢。是这样的,我今天上课时口干舌燥地讲了半天卦象,大多数人没有听懂,你看怎么办?"
  我大致介绍了一下讲稿内容后,师兄巴人咯咯大笑――只要一听到他的这种笑声,我猪鬃一般傲慢的头发就都会自卑地一齐扒下――然后听到电话中的那个让人肃然起敬的声音说道:
  "哈哈,又苕了不是?师傅过去不是常常教导我们说:只有最后的那个包子才是能让你吃饱的东西么?让大家把你前面所讲的东西都忘掉吧,只记住'演示一下'后面这最后两小段的意思就行了。"
  真理原来就这么简单,我怎么就忘了呢?同门师兄弟,差别怎么就这么大呢?
  
  

作者:苕木匠 回复日期:2007-5-19 12:11:46 
 
  说不到也会有人愿意包装一下这篇帖子后使之成为书,而书是一定要有"序"的,所以我也就装模作样地来了一篇"序".先发出来给大家解闷儿.
  
  
  把帝王的秘籍掀开――解读《周易》(1)
  
  序
  
  圣人回来了,如旭日东升。
  是来参会的。当然是圣人峰会,你有票吗?
  第一个签到的是孔丘先生,因为他离我们最近,辈份也小。
  接着推门的应当是孔先生梦寐以求的周公,然后依次为他老先生顶礼膜拜的周文王、成汤、禹、舜、尧、炎、黄……
  不知这位以"复礼"为己任的孔先生见到这些"制礼"的先圣后,会作何种感想?只知道他在见过级别低得多的智者――道家祖师爷老聃后,曾有过如下一段深情的赞叹:
  "鸟,我知道它会在天上飞;鱼,我知道它能在水中游;兽,我知道它能在地上跑。会在地上跑的,我们可以用网逮住;会在水里游的,我们可以用钩钓上岸;会在天上飞的,我们可以用箭射下来。至于龙,我就不知道它是如何乘风驾云而上青天的了。我现在所见到的老子,真像一条龙啊。"
  当然,这是过去的老黄历了。今非昔比,他们在世间的地位己经有了颠倒:孔先生早就稳稳当当地坐到了圣人的席位上,而老先生还在与鸟兽同巢。可不,老先生这次就还没有拿到峰会的门票。
  为什么会这样呢?两个字:顽固。不错,他是有"清静、无为、不敢为天下先"的三样老宝。但都三千年了,这三件宝一点改变也没有,可见他老先生太不懂包装和推销的技巧。其实,他死死抱着的宝现在白送给人,又有谁会要?反正我苕木匠是不要。你想啊,他这几样破东西哪一样实用,哪一样能把肚儿填个饱?
  我心中的宝就应当是几只具有阿里巴巴神灯那种功能的饭碗。不论是白天还是黑夜,饿了时手一伸,就是一桌两荤两素的四菜一汤在面前摆好――对,只要这干部下乡的标准就行。真的够了,多了浪费。
  呵呵,这可不是梦想,我还真有这么一套碗,也是三样:
  铁碗――国营企业职工的身份(别人说的);
  铜碗――从小就喜欢,也会那么一点点的木工手艺(自己这样认为);
  金碗――祖传的一本名叫《周易》的宝书(师傅的教导)。
  铁碗在十年前被人打破了,时称下岗。破碗卖了一万五千块钱,是由几级领导按我近三十年的工龄精确地算出来的。放心吧你啊,不会算错。
  破就破吧,破了才自由。于是我用那卖铁碗的钱办了一实木家具厂,干起了我喜欢的职业。乐于来钱,又来钱于乐,当然是铜碗�。当我把印有"厂长"两个大字的名片递给来人时,眼睛一般都会望着窗外蓝天上悠悠飘着的白云,而不是和过去一样老盯着地上找那不知什么时候才会突然冒出来的钱包。
  呵呵,不好意思,没有人按名片上的称呼叫,他们只管我叫木匠,大概是一个人的厂子实在是太小。又因为我对传统工艺的痴迷而不太理会效益,被大伙封了一个"苕"字。不是具有活血化瘀之用的那种值物――凌霄花的"苕",而是红苕的"苕",傻瓜的意思。呵呵,有点……那个。但也不是完全无益哦,是不是有种感觉,叫:"厚道"。
  "这年月,厚道是不能当饭吃的。"谁说的?像人话吗?但却非常不幸地在我身上应验了。这不,用料如此好、做工这般细的家具竟然没有人要。唉,这铜饭碗看来也要破了。破就破吧,我不在乎,还有金碗呢。
  呵呵,《周易》是金饭碗?谁相信?我也不信,是小时候教我的师傅说的。他说过无数遍,我还是不相信,打死我也不相信:谁会往这本又脏又破的书上扔钱呢?荒唐。但我现在信了,从媒体上读到有人靠解释圣贤书而赚大钱的消息后就信了:原来盛世己到,圣人们要来了。
  《周易》不是圣人周公所写的经典吗?不是经典中的经典吗?手握《论语》的孔圣人已经到达,怀抱《周易》的周公、文王们又还会有多远呢?孔子的粉丝都能赚大钱,那么孔圣人都朝思暮想的周圣人的票友不是应当赚得更多?赚他个盆满钵满……呵呵,这么多钱,我该往哪儿放……
  稳住,不要急,放钱的地方再慢慢商量,先把肯投钱的主儿找到要紧。这不,我现在就来找场子放碗了。好,就是这里。这里人多,应当可以碰到三两位刚卖了千里马,又出门找热闹地儿寻宝的马贩子――讲错了,是知人识马的伯乐大德……哈,哈哈,钱?谈钱多俗气。苕木匠厚道,三二百万随便给点就行了。是金碗啊,老板,少了连碗底子都盖不上哟……
  "不好了,《心得》女士遇到《丧家狗》,他们打、打、打,打起来了,客人《孔子很着急》,接待主任《庄子很生气》,快去找狂犬疫苗来为女士《解毒》。"屋内有人边喊边往外跑。正在这时,我的手机也响了,是去接圣人的朱先生打来的:
  "苕木匠吗?周公的飞碟己经出发,准备接驾。"
  唉,看这接待工作搞的。还才来了一位小字辈的圣人就闹成这样,周公到后会如何?这一大群老资格的圣人们到齐后又会是个什么样?担忧。心里一边想,一边对门前拥挤的人群说:
  "请大家让一让,让一让,给周公留条道。"
  什么?你只是来看孔圣人的,没听说过周公?唉,看你们这书读的。好吧,趁周老还在路上,我先把他老人家的代表作――《周易》给大家略作介绍。下面是请著名诗人:打油&#8226;张先生制作的海报:
  
  亦儒亦道亦入庙,
  古经排序座最高。
  三千年前锁一挂,
  九州书生胡乱道。
  推卦择地赶鬼嚎,
  修身立命投帝好。
  一朝说破谁人信?
  春梦正浓嫌人吵。
  
  "哎,张三,发什么呆?还不快把《周易》的布景挂起来,展开。"
  

作者:周和洲 回复日期:2007-5-19 17:24:52 
 
  木匠啊,重新来过吗?欢迎啊!!!

作者:水勾凉粉 回复日期:2007-5-19 20:55:20 
 
  周公来了,但愿是绝世武林秘籍,让我也混个金碗,可别一开始就让自宫!期待下文!

作者:天下都乐 回复日期:2007-5-19 22:09:21 
 
  想学啊,但没人教,学不懂。

作者:废徐 回复日期:2007-5-20 0:25:24 
 
  欢迎木匠归来!总算来了,呵呵
  刚才又从后往前看了一下,再次感觉楼主对卦象的独特见解十分精彩。荆玉如璞,久藏山中,仗君得识,幸甚至哉

作者:无知无畏的我 回复日期:2007-5-20 1:03:54 
 
  那个叫林深儿的算名先生真的走了吗?呵呵

作者:苕木匠 回复日期:2007-5-20 10:39:49 
 
  把帝王的秘籍掀开――解读《周易》(39)
  
  龙是个什么东西
  
  初九爻爻辞:"潜龙,勿用。"
  在讲这段爻辞之前,我们先结合"初九"这个词复习一下昨天的内容。
  初九爻爻辞一般写作"初九:潜龙,勿用。"我们前面说过了,其实"初九"是序数词,不是正文。序数词有两层含义,一是表示卦画的顺序;二是表示卦画的属性。其中的初、二、三、四、五、上是顺序词,表示卦爻的形成顺序。《周易》六十四卦,每卦六爻,六爻的排列顺序是从下往上排,这是摹仿植物从下往上生长的过程,也代表了卦画的形成顺序和我们读卦时的顺序。
  序数词中的九、六是数词,表示爻的属性,其中九为少阳,六为少阴。我们在前面己经详细地分析过卦象及序数词的问题,并得出传统易学将九、六这两个数字的属性看错,并因此将卦象看反了结论。
  由于传统易学没有能够理解顺序词模拟时间的特征并将数词的属性看反,因此而一直没有能够正确理解序数词的作用。其中的道理我们这里不再重复,需要我们记住的只有一点,那就是序数词实际上是代表卦变的一个阶段。本卦"初九"一词,就是表示它是《乾》卦卦象" "的六个变化过程中最初的一个变化过程,即由《坤》卦卦象" "到《复》卦卦象" "的这一个变化过程。或者说,我们可以将"初九"一词视为《复》卦卦象" "的替代词,而将《乾》卦初九的这段爻辞写作:
  "初九(复 ):潜龙,勿用。"
  其中"初九"所替代的这个《复》卦卦象可以称之为该爻的爻象。
  爻象本来是作者创作爻辞的主要依据之一,但是由于我们对爻象的认识还不完全,所以我们对爻象的解释放到爻辞的解释之后。或者说我们将在注释"潜龙,勿用"的爻辞后,再来解释"初九"这两个字与爻辞的关系。
  "潜龙"
  "潜":潜字的本义为涉水或没水游渡。涉水时,部分身体被水淹没,故潜字又引申为隐藏、深、暗流等义。
  "龙":�的简体字。甲骨文写作" "。金文写作" "。
  《说文》:"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广雅&#8226;释诂一》:"龙,君也。"
  《周官&#8226;夏官&#8226;瘦人》:"马八尺以上为龙。"
  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8226;丰部》:"龙。按:东方七宿为苍龙。"
  依古人的解释,龙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龙是古代君王的代称、龙是十二生肖之一、龙是马、龙是东方七宿的名、龙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这些乱七八糟的属性之间有没有必然的联系呢?我们常以龙的传人自居,但龙的原形究竟是什么?古今的国人又为什么如此宠爱这个连原形都说不清,道不明的动物呢?……这些问题都是学术界的悬案。其实,只要我们不作神通想,这些问题也是很容易解释的。
  我国古代关于龙的记载中较为久远、可信的资料,大至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关于龙的行为规律的;二是关于龙的生物特征及与人类关系的。下面我们分别说说这两类记载。首先我们看关于龙的行为规律的记载。
  《淮南子》说:"虎啸而谷风至,龙举而景云属。"
  《易传&#8226;系辞》:"云从龙,风从虎。"
  《左传&#8226;恒公五年》:"凡祀,启蛰而郊,龙见而雩,始杀而尝,闭蛰而�"。
  《说文》:"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张衡传》:"夫亢龙,迎夏则凌云而奋鳞,乐时也。冬则掘泥而潜蟠,避害也。"
  《左传&#8226;昭公十九年》:"秋,龙见于绛郊。"
  《礼记&#8226;礼运》:"鳞、凤、龟、龙,谓之四灵。"
  这些记载均是有关龙的行为规律的,如果用现代语言来综合表述的话,那就是:龙的行为规律与气候的变化规律有相应的联系。它出现于春季,活跃于夏季,秋季潜伏,冬季深藏。它的这种规律为古人所认识,并因此被称为灵兽。这个灵兽至少在唐代还被人视为就是东方七宿。如孔颖达在疏《左传》"龙见而雩"一句时说:"天官东方苍龙七宿"。的确,如果我们比较一下东方七宿的运行规律和龙的行为规律就会发现,此两者是十分吻合的。
  东方七宿是古人在天球黄道和赤道附近选取的七个星官,它们分别是角宿、亢宿、氏宿、房宿、心宿、尾宿、箕宿这七个星官。它们与南方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西方七宿奎、类、胃、昴、觜、毕、参,北方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一起大至均匀地分布在天球的黄赤道带上,被统称为二十八宿或二十八舍。古人选取这二十八个星官的最初用意是为了确定历法,其中的房、星、昴、虚四宿为主星,被用于确定四季的时间,其它的二十四星则是古人用于确定二十四节气的主要依据。它们与季节的对应关系如下表:
  
   一
  月 二
  月 三
  月
   四
  月 五
  月 六
  月 七
  月 八
  月 九
  月 十
  月 十
  一
  月 十二月
  四象名称 南方朱雀七宿 东方苍龙七宿 北方玄武七宿 西方白虎七宿
  星宿 井 鬼 柳 张 翼 轸 角 亢 氏 心 尾 箕 斗 牛 女 危 室 壁 奎 类 胃 毕 觜 参
   星 房 虚 昴
  季 早春 仲春 孟春 早夏 仲夏 孟夏 早秋 仲秋 孟秋 早冬 仲冬 孟冬
  节气 立春 雨水 惊蛰 春分 清明 谷雨 立夏 小满 芒种 夏至 小署 大署 立秋 处署 白露 秋分 寒露 霜降 立冬 小雪 大雪 冬至 小寒 大寒
  
  从表上我们看到,在一月的午夜,南方七宿的井星宿处于中天的位置。二月的午夜,柳星宿处于中天的位置……其它以此类推。星宿的变化与季节的对应关系是由于地球的公转而造成的。或者说,由于地球的公转,群星在空中的视运动除了因地球的自转而造成的以每天为周期的变化外,还有一个以年为周期的变化,东方七宿在空中的视运动也是如此。
  东方七宿的第一宿角星宿,在立春的黄昏时分,出现在东方的地平线上。以后受地球公转的影响,每天比前一天提前四分钟升起。到仲春二月时,东方七宿的主星房星宿开始出现在东方的天际,此时东方七宿的大部分星宿均出现在夜空,这情形与古人所说的龙"春分而登龙"的规律是相吻合的。
  到夏季,东方七宿全部升起,整个夜晚都很醒目地挂在南方的夜空,这与古人所说的龙"夏则凌云而奋鳞"的规律是相合的。
  秋季,东方七宿逐渐西移,这与古人所说的"秋,龙见于绛郊"的规律是相合的。中秋之后的午夜时分,整个东方七宿只留下房星宿之后的心、尾、箕三宿在空中,而这三宿位居银河系之中,其情形正与古人说的"秋分而潜渊"相合。
  冬季里,东方七宿处于白天的天空,在整个夜晚我们都看不见它们,正与古人说的龙"冬则掘泥而潜蟠"的规律相合。
  至于"云从龙""龙行雨施"之类的现象也均是春季的典型特征。从东方七宿的运行规律与龙的行为规律的相似中,我们可以认为,古代关于龙的行为规律的记载大多是针对东方七宿的运行特征而言的。
  其实,东方七宿的全名就叫东方苍龙七宿。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说:古代关于龙的行为规律的记载大多是就东方七宿的运动规律而言的,龙也就是东方七宿的别称。
  
  在我国古代有关龙的记载中,除了描述它的行为规律的内容外,大多是有关龙的生物特征及与人类关系的内容。在甲骨文、《左传》、《列子》等文献资料中,就分别提到了殷代的"龙侯之国",夏朝的"御龙之国",虞舜的"豢龙之国",黄帝的"龙伯之国"等等。因此,《论衡》说:"古者畜龙,乘车驾龙,故有豢龙氏,御龙氏。"《大戴记&#8226;五帝德》也说:"颛瑞乘龙而至四海,帝喾春夏乘龙。"由此看来,龙应当是实际存在的为人牧养,为人所用的一类生物,它对人类的功用类似于马。《周礼》和《公羊解诂》对此说得更为明确:
  《周礼&#8226;周官&#8226;瘦人》说:"马高八尺为龙,七尺为�,六尺为马。"
  《公羊解诂》说:"天子马曰龙,高七尺以上,诸侯曰马,高六尺以上,卿大夫曰驹,高五尺以上,……马七尺以上为�,八尺为龙。龙, 也。马八尺为戎。"
  按这两本书的说法,古代所说的龙就是那种特别高大、优良的,为天子所用的马。在后来的演变中,龙也常作为骏马、战马的代称。如:《后汉书》引《河图&#8226;赤伏符》说:"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唐朝王勃《感兴奉送王少府序》:"鸟群多而无辨凤,马群杂而不分龙。"据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古代关于龙的生物特征的记载多是说骏马的。或者说龙就是马,就是那种特别高大的马。
  龙为东方七宿的名称,龙也是骏马的代称,这两个结论早已成为定论,没有什么值得争议的地方。但东方七宿与马为什么都称为龙?它们之间是否也存在某种内在的联系呢?这个问题却少有人过问,人们常常是孤立地看待这两个问题。其实稍加分析就会发现,它们之间是具有因果关系的。
  东方七宿除箕星宿外,均是动物器官名。其中"角"为动物头上的突出物和额骨;"亢"为咽喉;"氏"为动物的脊骨前段;"房"的本义为物体分成间隔的各个部分,此处指分成间隔状的肋骨;"心""尾"均为动物器官名。东方七宿的这种取象可以肯定是以动物为象。而且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判明,这个动物就是马。
  1、 房星宿也被称为马房。如《唐开元占经》说:"房为天府,一曰天马。或曰天驷……一名天龙。"
  2、 房星宿被占星家取为马身,而用于占断车骑之事,以此认为,日月食等异常星象如果出现在房星宿,将有兵荒马乱之难。如《唐开元占经&#8226;月占三》:"月入氐,天下兵起。"
  3、 房星宿的范围内,包括钩星和钤星各一颗。钩是钩连,钤是锁闭。在动物身体的腹部钩连、锁闭,这分明是象征马鞍。《唐开元占经&#8226;月占三》说:"月犯乘钩钤,驷马驾将有行。"
  4、 东方七宿的最后一宿为箕星宿。箕是扬米去糠的工具。就二十八星宿的取意和划分规律看,作为生产工具象征的箕星宿似不当放在东方七宿之内,为什么它又偏偏被安排在这里呢?原来箕星宿在占星术中是主风的星,它的别名又称为风星或风伯星。风一般只能感觉而不易看到,而扬米去糠时,风吹糠散,满天都是糠皮杂物和尘土,风的力量就十分形象地展示在我们面前了。古人将箕星宿放在东方七宿的最后,正是取其象征意义以象征骏马奔腾时产生的疾风和飞扬的尘土。这种创意真是太合适不过了,其绝妙程度绝不亚于在武威出土的那匹马踏飞燕以象神速的天马构思。
  由以上几点,我们认为古人在命名东方七宿时正是以马为象。古人取马为东方七宿的象大概是因为马性情温顺,与东方七宿所象征的春天的特征相合。其次,马的主要用途是拉车。马拉车是马在前,马为物的动因,这情形与春天在四季之前,春季里万物始生的情形也是一致的。
  但是这里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如果东方七宿取马为象,为什么不直接称其为"东方苍马七宿",而要造一个"龙"字出来呢?其实原因很简单:东方七宿以马取象,但"龙"这个汉字的写法却与马一点关系都没有,它是东方七宿在空中的象形。
  龙的甲骨文写作" ",在夏季的夜空,仰望南方的天空时,只要认识龙星宿的人,都会看到这个巨大的甲骨文"龙"字――( )非常醒目地展现在那里。如下图:
  
  
  
  
  &#8226;
  
   &#8226; &#8226;
   亢&#8226;
  &#8226; &#8226;
  氏 &#8226;
   &#8226;
   &#8226; &#8226;
   角
  
   &#8226;
  
  
   &#8226;
   &#8226;
  &#8226;箕
   &#8226; &#8226; &#8226;房
   &#8226; &#8226;&#8226; &#8226;
   &#8226; 心 &#8226;
  &#8226;
  &#8226; &#8226;
  尾 &#8226;
   &#8226;
  天球上星体的位置关系反映在平面图上,已经有很大的变形,直接在夏季的夜空下观看会更生动,更形象得多。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所谓的"龙"实际上就是东方七宿分布在夏天的天空时的象形,而东方七宿是以马取象的。或者说"龙"是东方七宿的外象,而"马"是东方七宿的内含。也正因为东方七宿以马取象,它也因此成了一匹名副其实的天马,所以古人又将骏马称之为龙。
  以此认识去理解古代有关龙的民俗、传说,都可以得到很好的解释。如正月十五玩龙灯的民俗,实际上是起源于春祭活动,龙头模拟的是龙星宿的角宿、亢宿,龙灯模拟月亮。农历正月十五前后正是角星宿在傍晚时分开始露头的时候,龙头随着龙灯起舞,就是模拟的此种天象。又如五月初五赛龙舟,此时龙星宿在傍晚时分已全部出现在天空,其中心、尾、箕三宿位于银河系中,仿佛龙行河中,龙舟正是此时的龙形写照……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帝王开始喜欢以龙自居,所谓真龙天子。他们的起居用品及服饰均要以龙为装饰品。经过千百年的演变,龙被描绘得张牙舞爪,极具威严。其实古代帝王以龙自居的初衷并不坏,大概是取春天主生之意,希望自己的行为能以龙为榜样为民造福,与威严之义本不相干。
  搞清了龙的来源,我们再来看《乾》卦爻辞中的龙。《乾》卦爻辞中的"潜龙"、"见龙在田"、"或跃在渊"、"飞龙在天"、"亢龙"等均是指东方苍龙七星宿傍晚时分出现在空中不同的位置时的描述。
  其中"潜龙"即是说龙星宿尚未出现,但已经潜藏于此,即将出现之义,这当是指农历冬至节后一个月这一段时期的天象。
  好了,今天就讲到这里。请记住以下三点:
  一、"潜"字是即将出现,将出未出,必然要来的意思,不要理解成躲藏、逃避的意思;
  二、"龙"字是东方苍龙七星宿的象形,而这七个星宿的取象为马;
  三、"潜龙"一词是描述的农历冬至节后这一段时间的星象,此时的龙星宿尚未在傍晚时的天空中出现,但不久就要到来了。
  

作者:苕木匠 回复日期:2007-5-20 10:41:58 
 
  谢谢各位支持.
  表及图上传后全乱了,没有办法,大家将就一点�.

作者:生命随便 回复日期:2007-5-20 12:07:36 
 
  好帖,先顶再收藏!

作者:水勾凉粉 回复日期:2007-5-20 15:29:38 
 
  受益非浅!

作者:基本前提 回复日期:2007-5-20 15:39:41 
 
  欢迎木匠归来,看来今晚又有事要做了.

作者:基本前提 回复日期:2007-5-20 16:35:36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乾乾卦这样表示可以吗?
  
  ____ ____ ____ ____
  ____ ____ ____ ____
  ____ ____ ____ ____坤坤卦这样表示可以吗?
  

作者:qqiuiu 回复日期:2007-5-20 16:37:37 
 
  慢慢看

作者:leetion 回复日期:2007-5-20 20:20:12 
 
  终于看完第一页。
  不能说看,应该是拜读。。

作者:废徐 回复日期:2007-5-20 23:23:01 
 
  第39节其实是以"龙"为引子,讲述了我国古代天文观测的一些基础知识,深入浅出,为大家今后对部分卦爻辞的理解解开了一个大结。
  继续支持。

作者:基本前提 回复日期:2007-5-20 23:56:09 
 
  看了一晚上,受益匪浅.

作者:新火试新茶 回复日期:2007-5-21 00:10:40 
 
  关注ing!

作者:苕木匠 回复日期:2007-5-21 8:57:52 
 
  把帝王的秘籍掀开――解读《周易》(40)
  
  "勿用"不是"不用"
  
   "勿用"
  
  "勿":甲骨文写作" "" " 等。
  《说文》:"勿,州里所建旗。象其柄,有三游,杂帛,幅半异,所以趣民,故据称勿勿。"
  《字�》:"勿,勿勿,犹切切也。"
  《广�》:"勿,无也。""勿,莫也。"
  "勿"字的本义是古代士大夫、士所建旗帜。半赤半白,主要用途是用来召集民众。古代战事频繁,召集民众往往是为了应对敌人的侵略,其事急切,故"勿"字又引申为急促之义。"勿"字还有一层含义,就是作副词用,表示否定,相当于"不"或"无"。
  为什么集众的旗帜成了"无"?古人没有交待。可能是旗帜插在固定的位置不动,就是平安无事。如果举旗招摇,就是有事,召唤大家快来。所以,"勿用"是聚众,"勿不用" 就是无事,大家不用来的意思。更有可能是源于对《乾》卦初九爻爻辞"潜龙,勿用"的误读,望文生义地以为既然是"潜",当然也就"无"……
  我们现在使用"勿"字一般都是当"不"字用,传统易学释《周易》卦爻辞就是将"勿"字全部训为"不"。"潜龙,勿用"被释为"潜藏的龙,不能使用。"这样解释表面上看来好像完全正确,因为既然"龙"已经"潜藏",当然也就"不能用",无"龙"可用嘛。但仔细地分析却有一个很大的问题:这就是以"不"训"勿"虽然可以勉强训通"潜龙,勿用"的爻辞,但不能训通《周易》卦爻辞中其它的卦爻辞。譬如《屯》卦卦辞为:
  "元亨,利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
  传统易学将"勿用,有攸往"释为"不要出门"、"不利出门",出门只怕会遇到"鬼"。这么一训,这句卦辞就不通了。因为"勿用,有攸往"后面接着"利建侯"的卦辞。"建侯"就是封大官,封官就要到封地去就职,就得出远门。又要去就职,又不能出远门,不知道这侯还如何建?又何"利"之有?弄只野猴在家里"见猴"差不多。所以,传统以"不"训"勿"不通。"勿"字应以聚众之旗的本义来训。
  其实在《尚书&#8226;盘庚中》这本与《周易》同时期的书中,"勿"字正是如此使用的。该篇第一段说:
  "盘庚作,惟涉河以民迁。乃话民之弗率,诞告用�。其有众咸造,勿亵在王庭。盘庚乃登,进厥民。"
  商王盘庚欲迁王城,《尚书&#8226;盘庚》记载了这件事,以上引文是其中的一段,大意为:"盘庚作了君主以后,计划渡过黄河带领臣民迁移。于是集合了不服从的臣民,用至诚普告他们。那些民众都来了,旗帜在王庭飘扬。盘庚于是登上高处,招呼他们靠前一些"。这段记载中的"勿亵"就是"旗帜飘扬"的意思,用法及读音与"勿用"均相似。
  以此,我们认为"勿用"不能训为不用。"勿用" 就是"用勿",就是"招摇聚众的旗帜" 之义,就是组织民众或得到民众拥护的意思。所以,我们可以将《乾》卦初九爻"潜龙,勿用"的爻辞直译为:
  "潜藏的龙,招摇聚众的旗帜"。
  直译后我们还是看不出其准确的意思。这句话有两种可能的含义:一种可能的含义是"阳气已经生发,东方苍龙七宿即将出现在东方的天际,应招摇聚众的旗帜以招唤民众,迎接阳气的到来。与时俱进,不误农时"。
  在我国古代,夏、商、周三代的历法起始点是不一样的,夏时以正月为一年的起点,商时以十二月为一年的起点,周时以十一月为一年的起点。这三种历法的起点并不是乱定的,均有所据。其中夏时的依据是龙星宿的出现,而周时的依据是太阳的冬至点。冬至时大约在每年农历的十一月,这时太阳的视运动到达最南端,以后逐渐北移。《周易》是周人的作品,应以周人的历法来理解这段爻辞。依周制,"潜龙"应为冬至节开始算起的这一时间段。这时阳气开始复苏,但龙星宿尚未出现在傍晚时的天际,故称为"潜龙"。此时是古人举行春祀,准备春耕的时候,所以写这一段爻辞以警示受教者,不要误祭祀和农时。这两项活动在古代都是非常重要的。
  《左传&#8226;恒公五年》说:"凡是祭祀,昆虫冬眠后开始惊动的时候举行郊祀,苍龙角、亢两宿出现的时候举行雩祭,秋天气降临时举行尝祭,昆虫蛰伏举行�祭。如果天象与季节不符就要记载下来。"民俗正月十五闹元宵,应是来源于对迎接龙星宿的春祭活动。而为了能按时举行祭祀,就必须提前准备。所以"潜龙,勿用"的爻辞可以作为是对此活动做出提前安排的要求。
  还有一种可能的含义是:"能具备君王的实力,需要得到民众的拥护。"
  要理解这层含义需要懂得《周易》卦爻辞的写作手法。《周易》卦爻辞的写作手法有两个最突出的特点:一是遵循卦画+主题叙述词+判断词+告诫词的基本格式。譬如:《乾》卦卦辞为:
  " :乾,元亨,利贞。"
  " "是卦画,作用类似于卦题。"乾"是主题词,也就是叙述词,确定了该卦将要讨论的事。"元亨"是判断词,表明主题"乾"的意义。"利贞"是告诫词,提请受教者注意此问题。
  《乾》卦初九爻爻辞也是一样。"潜龙,勿用"的"潜龙"是叙述词,是对实际天象的描述。
  "勿用"如果按传统易学的解释释为"不用",那就是告诫词无疑,但我们前面已经否定了传统易学的观点,而是将"勿用"训为"使用旗帜"的意思,以此来理解"勿用"两字,它属于判断词?还是告诫词呢?要搞清这个问题,我们就要了解《周易》卦爻辞写作手法的第二个突出特点。
  《周易》卦爻辞写作手法的第二个突出特点是大量使用双关语。"潜龙"的"龙"字就是一个双关语,它本指东方苍龙七宿,但同时又是隐喻天子、帝王。这一点只要结合《乾》卦其它五爻爻辞理解,就看得很清楚了。
  《乾》卦六爻爻辞的叙述词分别是"潜龙"、"见龙在田"、"君子终日乾乾"、"或跃在渊"、"飞龙在天"、"亢龙"。这六个叙述词除九三爻辞"君子终日乾乾"外,均是以龙为描述对象,而后面的"勿用"、"利见大人"、"夕惕若,无咎"、"无咎""利见大人"、"有悔"这些词句均是对受教者的解说、告诫和结局的判断。或者说作者希望受教者根据"龙"或"君子"的处境和行为特征来调整自己的行为。
  大家发现问题没有?九三爻爻辞"君子终日乾乾"的例外告诉了我们什么?这种行文特征是不是可以说明如下一个问题:就是"龙"或"君子"应是受教者的学习榜样,或者说"龙"就是"君子","君子"也就是"龙",它们是两位一体的,在作者看来也只有能效法天道的人才能被称为君子。九三爻叙述词的这个例外并不是偶然的,而是作者给我们有意留下的一条线索,他想告诉我们的是:《乾》卦爻辞中,"龙"和"君子"是作为双关语在使用的。这种写作手法实际上也是《周易》卦爻辞的突出特点,在后面各卦的注释中我们会经常遇到。
  以《周易》的这两个写作特点来整体看待"潜龙,勿用"的爻辞,我们是否可以认为"潜龙"的双关义应为:"即将升起的东方苍龙七宿"和"正在形成的王"两层含义。
  注意"潜"字的理解,传统易学一般将"潜"字仅仅理解为隐藏之义,其实,此字还有正跋涉过来(去)之义。它的本义应为涉水过河、没水游渡,是隐蔽地渡过的意思,是进攻而不是防守,是即将来到、将来未来之义,而不是大祸临头,能躲就躲之义,两者的区别是一定要分清的。
  《乾》卦初九爻"潜龙,勿用"的爻辞含义经过我们的推导,得出了两个结论,即:
  "阳气已经生发,东方苍龙七宿即将出现在东方的天际,应招摇聚众的旗帜以招唤民众,迎接阳气的到来。与时俱进,不误农时"和"要获取君王的实力,需要得到民众的拥护。"
  结合《乾》卦后面的爻辞内容分析,我以为后者的含义是正确的,因为《乾》卦六爻爻辞均是以"龙(君子)"的处境变化而发论,"龙"隐喻着"君子",而不是仅仅指自然天象。或者说所谓"龙"是指具备了称王实力的人。"潜"指尚在野,未登基。"潜龙"虽然尚未显现,但"龙"已存在。正如王虽未登基,但已经具备了称王的实力。"勿用"―― "招摇聚众的旗帜,求得民众的拥护"是获取称王实力的条件。这一爻实际上是讲述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因此,我以为《乾》卦初九爻爻辞可译为:
  初九:"为王者实力的形成,是得到民众拥护的结果。"
  知道了初九爻爻辞含义,我们还要知道作者为什么要在这一爻而不是在其它爻写这一段话。或者说作者的构思,有没有什么规律可循?是有的,那就是由爻象而引发。
  《乾》卦初九爻的爻象为《复》卦卦象" "。"复"字的本义为去而复返、恢复。卦画为一阳始生。作者以此两意来象征冬至日之后的一节两气的时间段不是很恰当吗?从冬至日起太阳达到南回归点,之后将逐渐北移,正是阳气得以恢复的开始,此时东方苍龙七星宿在傍晚时分尚处于即将出现在地平线附近的位置,故称"潜龙"――将来未来之义。此时也正是万物将响应阳气的恢复而复苏的时候,人也应效法天道而君民响应,故有"勿用"一词。
  

作者:苕木匠 回复日期:2007-5-21 09:10:56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乾乾卦这样表示可以吗?
    
    ____ ____ ____ ____
    ____ ____ ____ ____
    ____ ____ ____ ____坤坤卦这样表示可以吗?
  
  回前提:此表示方法容易让人联系到传统易学的"八经卦相重而生六十四别卦"的卦画结构,还是不用的好.我以为卦象宁缺勿滥.其实.卦象只是一个"由头",是作者写卦辞的一个理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正文的内容.而且到解正文时,我们会详细讲的.如以上的最后一段一样.应当能看懂.实在是看不懂又想深入了解的话,可以破点财,呵呵.找我买帖狗皮膏药____一本未上柜的类似书.

作者:基本前提 回复日期:2007-5-21 9:40:38 
 
  不错,看得似懂非懂,受益.日后如仍无法理解,定会破财请教楼主.现在还是让我先独立思考一段时间.
  期待楼主的续.
  希望楼主能用通俗易懂的文字说明深刻的道理.

作者:苕木匠 回复日期:2007-5-21 10:46:57 
 
  <乾><坤>两卦太重要,也最不好讲,所以我讲得比较细,把推理过程讲出来了.既是希望以此服人,也是想让大家把握作者及我的思维方式.从<屯>卦开始,我会逐步减少推理过程,只讲"所以",不讲或少讲"因为".那样读起来可能会通俗一些.

作者:舞七 回复日期:2007-5-21 11:20:23 
 
  =================MARK===================

作者:基本前提 回复日期:2007-5-21 11:33:44 
 
  因为也要多讲才好,只能通俗易懂些才让人理解.

作者:提帘观雨 回复日期:2007-5-21 11:48:48 
 
  先顶,后看..!!!

作者:苕木匠 回复日期:2007-5-21 11:58:54 
 
   "因为也要多讲才好,只能通俗易懂些才让人理解."
  谢谢提醒.
  你的意思是说像第一章"有关周族的小故事"那样讲吗?呵呵,我也想过,但总是有点怕周公,正如我们不敢在自己父亲面前太随便一样.因为他后面的文章讲得太好了,太有才了.我怕调侃的口气会让他的意思走样,从而使他生气.
  我再考虑一下吧,看能不能既活跃一些,又能正确表达辞意,还要解释清楚他老人家的思维及行文方式......
  大家如何想也请都提出来.我过两天壮一点胆后来试一试手.
  
  
  
  

作者:不说不爽 回复日期:2007-5-21 12:11:55 
 
  啊!木匠又开始了!
  支持!
  原来世界这么小啊,木匠,
  我认识你的侄子啊,呵呵!
  

作者:nice_kan 回复日期:2007-5-21 12:27:51 
 
  支持回来!

作者:惨荷听雨 回复日期:2007-5-21 12:55:16 
 
  啊,实在没时间看,先复制下来再看了,谢谢楼主

作者:基本前提 回复日期:2007-5-21 13:49:18 
 
  你的意思是说像第一章"有关周族的小故事"那样讲吗?呵呵,我也想过,但总是有点怕周公,正如我们不敢在自己父亲面前太随便一样.因为他后面的文章讲得太好了,太有才了.我怕调侃的口气会让他的意思走样,从而使他生气.
  我再考虑一下吧,看能不能既活跃一些,又能正确表达辞意,还要解释清楚他老人家的思维及行文方式......
  大家如何想也请都提出来.我过两天壮一点胆后来试一试手.
  =================
  我的意思只有一个核心,用最通俗的语言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调侃内容越少越好,否则得罪哪位都不好.如自吹木匠你如何如何的部分,还是留给观众来戏说吧,是吧?
  期待你的续.
  

作者:nkxz 回复日期:2007-5-21 15:04:56 
 
  呵呵,越来越精彩了,支持!
  什么时候有书出版啊?这样看着好累,还要去查卦画,还有甲骨文,呵呵。星相图没查到:(

作者:水勾凉粉 回复日期:2007-5-21 15:22:53 
 
  能否想办法把甲骨文弄上来,这样可多学一点!商时以12月为起点,它依据什么?请您一并告知.

作者:xgg810116 回复日期:2007-5-21 15:33:58 
 
  慢慢看

作者:苕木匠 回复日期:2007-5-21 15:38:21 
 
  "我的意思只有一个核心,用最通俗的语言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周易>的写作格式,表达方式,字词义及周公所述的内容,都是我们平时的书中很少涉及的,太通俗不足信,只能是尽力而为吧.
  
    "调侃内容越少越好,否则得罪哪位都不好.如自吹木匠你如何如何的部分,还是留给观众来戏说吧,是吧?"
  
  也对.正文的部分我实在是不敢过于调侃,因为心存一份对周公的敬畏.力求还原他的思想己经是如履薄冰了..
  我的确不是学界中人,更不了解学界中事,只是一个酷爱<周易>的书呆子而己.所以需要申明一下:如有雷同,纯属虚构,请诸君不要对号入座.如有无意中的得罪,我相信在看过我的译文后,他们也一定会释然的.因为除了还原<周易>内容及引起人们的关注外,我的确别无它意.
  至于"自吹部分",可能有些误解.我的本意无非有二:一是让大家随着我的"自吹"上升到周公的思想高度,上升到<周易>这本书的阅读环境;而不是仍然停留在结婚合八字或生意亏本后寻解药的这个阶段.二是自嘲以娱人.如果让人反感的话,是我功夫不够,我己决定改过.后文可能不多了.
  再次感谢提醒.
  

作者:苕木匠 回复日期:2007-5-21 15:50:20 
 
  呵呵,越来越精彩了,支持!
    "什么时候有书出版啊?这样看着好累,还要去查卦画,还有甲骨文,呵呵。星相图没查到"
  
  这本书的写完还需要一段时间,也还没有找到婆家.不过这本书是根据我几年前自费出版的另一本书改的.那本书难读一点,论证太多.如果你想要的话,我手上还有一点,可以与我联系.QQ605062871(那本书没有上柜).
  
   作者:水勾凉粉 回复日期:2007-5-21 15:22:53 
    "能否想办法把甲骨文弄上来,这样可多学一点!商时以12月为起点,它依据什么?请您一并告知."
  
  甲骨文我没法上传.抱歉.
  古历法的起始点有"三正"之说,资料不在手边,你可以到网上搜一下看.
  

作者:苕木匠 回复日期:2007-5-21 15:55:11 
 
  
  
  作者:不说不爽 回复日期:2007-5-21 12:11:55 
    "啊!木匠又开始了!
    支持!
    原来世界这么小啊,木匠,
    我认识你的侄子啊,呵呵!"
  
  看来我多了一个可能见面的朋友.
  也很高兴我的侄子有你这样的一个好同学.
  谢谢你一直的支持和信任.
  

作者:基本前提 回复日期:2007-5-21 15:56:27 
 
  .如果你想要的话,我手上还有一点,可以与我联系.QQ605062871(那本书没有上柜).
  ===========
  如果可能的话,给我来一本,费用你自定.

作者:苕木匠 回复日期:2007-5-21 16:04:50 
 
  把帝王的秘籍掀开――解读《周易》(41)
  
  谁见谁
  
  九二(临 ):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九二":序数词,代表《临》卦卦画" "。
  "见龙在田,利见大人"的字面含义很好理懂,直译出来就是:
  "看见苍龙七宿出现在傍晚时分的农田上空时,利于见到大人。"
  直译后的含义依然不清,其中有三个问题:一是"大人"指谁?二是谁见"大人"?三是见龙与见人有什么关系?
  "大人"的字面含义为较普通人高大、重要一些的人。在《周易》正文中,"大人"一词一共出现十二次,并常与"小人"、"君子"对举。"小人"一般指普通百姓。"君子"指具有为王条件和实力的领袖人物。因此,"大人"应指介于"小人"和"君子"之间的人,这种人也就是古人常说的"百官",我们现在所说的当官的。他们被挑选出来做官,是因为挑选他们的人认为他们的品德较普通人高尚,知识较普通人渊博,技术较普通人精湛,故称为"大人"。所以"利见大人"就是"利于见到德才兼备的人"或"利于见到为官者"。
  由于"利见大人"这句爻辞缺乏主语,我们也就不知道是谁"利见大人"?是百姓见官?还是官见官?是乡长见县长?还是县长见省长?传统易学一般将其理解为谁问占就是谁,这是把占卜视为《周易》唯一功用的原因。如果我们考虑到如下一些因素,对谁才是"利见大人"的人就会有一个明确的完全不同于传统易学的认识。
  1、 以下三点可以证明《周易》的主要功用在其流传之前和流传之初就是教育。一是"教"与"学"的字形结构表明对卦与爻的把握,正是古人"教"与"学"的主要内容;二是《周易》的内容充满人生的哲理和政治的经验;三是春秋时期包括孔子在内的智者,往往以《周易》的内容作为自己行为的指南;
  2、 《周易》卦爻辞的行文特点虽然往往缺少主语,但其行文内容和口气却明显是王者的立场。如《乾》卦以"龙"(帝王的象征)为题。又如《屯》卦卦辞说:"利建侯"。"建侯"就是分封诸侯,这是天子才有的权力等;
  3、 《周易》从其形成以来,一直就是周王室的传用品,只到西周时期周室衰微,才流传以世。
  以上三点说明《周易》是一本教材书,是一本王者的书,是一本属于周王室的书。合起来看就是,《周易》是一本周王室的教材。周王室的教材当然是教育周室王子,而受教者自然才是"利见大人"的人,由此我们认为:"利见大人"是对周室王子而言的,并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够受用。
  呵呵,有人可能会问了:我只是一个小公司的老总,能不能学《周易》?当然可以学。其中的智慧足够你发财用的。不说你己经是老总,就是任何一个人,只要你是一个有上进心的人,都可以学。但我们同时也要记住,在读正文时,一定要站在王者的立场上去理解,而不要老打自己的小算盘,否则我们是读不通《周易》卦爻辞的。
  最后一个问题是见龙与见人有什么关系?我们在前面说过,《周易》卦爻辞的行文特点之一就是大量使用双关语。这一爻爻辞的"见龙在田"就是双关语,表面上看来,"见龙在田"是在说天象,实际上是在以天象说人事,以"龙"比喻具备为王条件的人。上一爻"潜龙",为王的条件正在形成,尚未显露出来,如胎儿。九五爻"飞龙在天"是比喻已经登基在位的王。这一爻的"见龙在田"则是喻崭露头角的王。以此认识来理解"见龙在田"的意思,就应当是:为王者的实力展现时。以此,九二爻爻辞可译为为:
  "当王者的实力开始展现时,利于寻求到德才兼备者的帮助。"
  这一段爻辞实际上是在说一个好汉三个帮的道理。
  九二爻爻象为" ",《临》卦卦象。临的本义为居上视下,故有"利见大人"之辞。同时,《临》卦卦象四阴爻在上,形状像不像周族井田制的八块方田?对,作者正是把这四阴爻看成了当时普遍存在的井田,而下面渐生渐进的两阳爻象征的是龙星宿,所以写下了"见龙在田"的爻辞。
  

作者:苕木匠 回复日期:2007-5-21 16:23:04 
 
  "如果可能的话,给我来一本,费用你自定."
  这就是我说的狗皮膏药啊.还有几百本压在家里呢.想要就是我的衣食父母了啊.呵呵.但要申明啊,枯燥一些.但深度更大.如果结合我现在写的看更好.因为几年下来有一些新的感悟.而且我现在所写是想走通俗的路子.也是希望能以此找到婆家后上柜,所以两书有区别.
  书71.6万字.758页.定价43元.邮寄费6.5元,43加6.5等于40.没算错吧.对,给我40元就行了.呵呵,这是我的实际成本.
  
  
  

作者:黑夜光明 回复日期:2007-5-21 16:45:54 
 
  天涯迄今最值得一看的帖子

作者:基本前提 回复日期:2007-5-21 17:08:13 
 
  把帝王的秘籍掀开――解读《周易》(41)
  ========
  不错,这节写得很易懂,但说出的深刻道理却不是很多,希望楼主能在易懂的前提下,多说些深刻的道理.
  40---50元不是问题,请告知汇款方式.

作者:zhiai666666 回复日期:2007-5-21 17:08:19 
 
  怎么今天才发现着好贴
  太感动了!留名先!!!哈哈

作者:dickwood 回复日期:2007-5-21 18:59:41 
 
  留个印慢慢看.

作者:鼎汉武滴沸 回复日期:2007-5-21 19:33:46 
 
  
  楼主之才敢叫"《心得》女士"找块豆腐拍死算了……
  

作者:phoenixdie 回复日期:2007-5-21 22:42:33 
 
  复杂的东西

作者:苕木匠 回复日期:2007-5-22 08:47:37 
 
  把帝王的秘籍掀开――解读《周易》(42)
  
  "君子"不仅指"正人"
  
  "九三(泰 ):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君子终日乾乾"
  "君":"君"字从"尹"从"口"。"尹"字为以手握笔的象形。古代能识字的人都是大人物,所以"尹"字为主管、治理之义。从"口",为发号司令之义。以此,"君"字的本义应为制定政策,发号司令。引申为主宰、统治之义。后作为古代大夫以上据有土地的各级统治者的通称。
  "子":本义应为初生。后借用为阳气初生时的时间单位:子时。又特指儿、女,或儿子、子孙、后代、太子等。
  人们一般将"君子"一词作为有德者的通称。所谓"正人君子",就是与"正人"(行为端正的人)来训"君子"。为什么要这样训,古人未说出一个道理。其实"君子"这个词有两层含义:一是"君"字所含的主宰、统治者、领袖之义;二是"子"字所含的天真、纯洁之义。因此"君子"这个词的本义应为"品德高尚的领袖"。
  理解这个词的含义主要是要搞清"子"字的古代用法。"子"字在现在一般是作为名词用,其实它也是一个形容词,以婴儿的天真和纯洁来形容高尚的品德,与我们现在仍在使用的"赤子"一词的含义完全相同。古代称老师为子也正是取其品德高尚之义。
  在《周易》中,"君子"一词一共出现十八次,有时与"大人"对举,有时与"小人"对举,取意均可以"品德高尚的领袖"解,而不是指某一个具体的职位,可以看成是家族领袖之类的人物。"君子"一词后来被用于品德高尚者的通称,实际上是作尊称在使用,而忽视了"君"字所具有的"领袖"的含义。
  "终日":白天的整个时间、全部时间。
  "乾乾":"乾"字的含义我们在前面已经作了详尽的解释,其本义应为:"观察东方苍龙七星宿的变化以察时定节"或"遵天道而行人事。""乾乾"两字连用应是强调其连续性,表示遵天行事的行为不能仅仅是一时的,而且应该是不间断的。注意对遵天行事的理解,不要视为迷信活动,实则是为了不误农时,以我们现在所说的尊重科学的含义类同。"乾乾"一词可译为:按正确的方式不断努力。
  "君子终日乾乾"的大意为:"品德高尚的领袖整天都按正确的方式不断努力进取。"
  这句爻辞有一个问题值得我们注意,这就是:《乾》卦六爻的爻辞除了这一爻外,均是以"龙"为题,只有这一爻以"君子"为题。如果按其它几爻的写作特点,该爻爻辞应该以"×龙乾乾"开头才对。这正是我们说《周易》卦爻辞具有一语双关的写作特点的重要证据之一。类似现象《周易》中多见。
  "夕惕若厉"
  "夕":本义为傍晚。引申为夜、晚上等义。
  "惕":警惕、戒惧。
  "若":"若"字的本义为顺从。引申为象、如同、应允等义。
  "厉":本义为磨刀石。引申为勉励、激励、提高、严厉、倾危等义。
  "夕惕若厉"的本义为"夜晚保持警惕,好像危险将要到来时的样子。"
  "无咎"
  "无":没有。
  "咎":咎字有灾祸和过失两层含义。
  "无咎"一词可译为"没有过错"、"没有灾难"或"不会有过错而造成灾难。"具体译法可结合前面的爻辞而定。
  《乾》卦九三爻爻辞的大意为:
  "品德高尚的领袖整天都遵循正确的方式不断努力进取,夜晚也保持警惕,提防随时可能发生的危险。因此,就不会因为自己的过错而造成灾难。"
  这段爻辞提出了"君子"应有的行为标准,即正确的行为方式;不断进取的精神和居安思危的品格。这既是对王子们提出的要求,也可以看成是作者的理想。同时我们也可以将其视为是对《周易》中"君子"一词的最好注释。
  九三爻象为" ",《泰》卦卦象。泰卦三阳已开,阳气充足,故称"乾乾"。其卦阴阳爻各半,故"日乾""夕惕"。泰有平安通达之义,故"无咎"。
  

作者:周式微 回复日期:2007-5-22 8:52:17 
 
  哈,有更新

作者:不说不爽 回复日期:2007-5-22 9:53:50 
 
  照例,每天一顶!

作者:浅蓝宝石 回复日期:2007-5-22 10:01:05 
 
  好.支持一下

作者:基本前提 回复日期:2007-5-22 10:20:11 
 
  《乾》卦九三爻爻辞的大意为:
  "品德高尚的领袖整天都遵循正确的方式不断努力进取,夜晚也保持警惕,提防随时可能发生的危险。因此,就不会因为自己的过错而造成灾难。"
  ==========
  这句译得好.

作者:sjh327 回复日期:2007-5-22 11:02:58 
 
  《高导易断》看过吗? 空谈没劲,最好来些实际应用,理论不能应用到实践有什么用??

作者:竹林访贤 回复日期:2007-5-22 11:41:10 
 
  做个记号

作者:竹林访贤 回复日期:2007-5-22 11:44:52 
 
  
  
  作者:sjh327 回复日期:2007-5-22 11:02:58 
    《高导易断》看过吗? 空谈没劲,最好来些实际应用,理论不能应用到实践有什么用??
  --------------易里有句,以敦厚仁爱的本性博爱万物!

作者:明事二大爷 回复日期:2007-5-22 12:50:39 
 
  haha,终于回来了,现在很好

作者:不居士 回复日期:2007-5-22 13:05:46 
 
  希望通过"木匠"的指导能够有所心得
  前辈辛苦了
  
  

作者:中级逛逛 回复日期:2007-5-22 13:09:59 
 
  记号,来看看

作者:农夫下海 回复日期:2007-5-22 13:12:14 
 
  挖啊挖

作者:tinyhe 回复日期:2007-5-22 13:15:45 
 
  jihao

作者:秋笋 回复日期:2007-5-22 13:43:31 
 
  多谢各位,咱们继续.
    
    把帝王的秘籍掀开――解读《周易》(22)
    
    五、强权之下缠裹脚
  

作者:苕木匠 回复日期:2007-5-22 14:17:10 
 
  谢谢各位.继续.
  
  把帝王的秘籍掀开――解读《周易》(43)
  
  该出头时要出头
  
  九四(大壮 ):或跃在渊,无咎。"
  
  "或";《说文》:"或,邦也。从口,从戈以守一。一,地也。域,或又从土。"
  段玉裁注:"《邑部》曰:'邦者,国也,'盖或、国在周时为古今字。古文只有或字,既乃复制国字。"
  孙海波《卜辞文字小记》:"口象城形,从戈以守之,国之义也。"
  《广�&#8226;德�》:"或,不定也,疑也。"
  《玉篇&#8226;戈部》:"或,有邦也。"
  许慎及段玉裁均以为周朝时"或"字与"邦"、"国"同义,这种解释有问题,因为《周易》是周初的作品,《周易》中的"或"字与"国"字均有使用,而两字的取意明确,其含义却完全不同。《周易》中的"国"字一般用作国家之义,如《师》卦上六爻爻辞:
  "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勿用。"
  而"或"字有时作选择词使用,如《坤》卦六三爻辞:
  "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
  有时作疑惑词用,如《恒》卦九三爻爻:
  "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贞吝。"
  可见周时的"或"字与"国"字的含义及使用是完全不一样的,而与其现代的含义和使用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或者说:"或"字的初起之义可能为国。但从古国国都建立了坚固的城墙后,"或"字的初义就应由"国"字取代了。相对于后来建有坚固城墙的国,"或"字属于无城墙保护之国。古人可能正是取其无城墙保护,人心易涣散之义,将"或"字的含义引申为"惑",并因此将"或"字作疑问词用。因为疑惑,就可能会有新的选择,故"或"字又常常被用着连词,表示选择或列举。而《周易》中的"或"字均不作"国"字用,而是作疑惑词和连词用,相当于或者、也许,与现在的"或"字含义相同,所以,我们说至少在周时"或"字与"国"字就已经分开了,各表其义。
  "跃":跃、跳。
  "渊":本义为河流中的回水。引申为深水、深潭等义。
  九四爻爻辞直译后的大意为:
  "或者跃起在深水激流中,没有过错。"
  这句话有两个问题:一是缺少主语,是谁跃起在深水激流中,没有过错?二是"或"字在此有什么作用?
  《乾》卦六爻中的初、二、五、上四爻均是以叙述"龙"星宿在天空中的存在状态为开头,第三爻却将"龙"换成了"君子",实则其整个六爻爻辞都是一语双关,以"龙"的存在状态比喻"君子"的行为方式,"或跃在渊"也不例外。
  首先,"或跃在天"是以"龙"星宿在天空中的存在状态为题,相当于"龙跃在渊"。依《乾》卦爻辞"潜龙"、"见龙在田"、"飞龙在天"、"亢龙"的变化规律,"或跃在渊"应指龙星宿在傍晚时分大部分显现在天空时的状态。此时龙星宿的角、亢、氏、心、房星宿均已经显现出来,只剩下尾、箕二宿在地平线下,而尾、箕二宿正好隐藏于银河系中。或者说此时的天象是银河系处于地平线附近,一条腾空出世的龙仿佛刚从银河系中跃起,尾部尚在水中。用"或跃在渊"来描述这种天象是非常形象的。
  作者描述天象不是目的,借题发挥,以教育受教的王子如何做人才是目的。所以这一爻实际上是在告知王子,当自己的实力强大到足以称王时,要适时地揭竿而起。要理解这层含义,需要认清"或"字的作用。
  "或跃在渊"一句如果仅仅是描述天象的话,"或"字就成了一个多余的字,而且是一个很让人费解的字。这个字实际上是针对上一爻九三爻爻辞而言的。
  九三爻爻辞说:"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这是一种为作者所肯定的行为方式,但是这种行为方式并不一定就是唯一可取的,也不一定就是最好的。因为"夕惕若厉"是非常累的,白天劳累了一天,晚上还要睁着眼睛睡觉,你说累不累?他担心什么呢?他担心将他的壮大和崛起视为威胁的人,这个人就是王。
  前面我们分析过,"潜龙"是比喻正在形成之中的王;"见龙在田"是比喻其实力开始展示的新王;九三爻辞的"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则是展示实力时的行为方式和心态。这是一个新王的崛起过程。
  新旧两王相争,互相提防,才有了"夕惕若厉"的状态。这种状态只能是暂时的,九四爻辞"或跃在渊,无咎。"就是作者给出的又一种正确的行为方式的选择,所以用了一个"或"字。或者那样做,或者这样做。或者白天辛勤劳作,晚上还保持警惕、睁一只眼睛睡觉;或者跃出威胁之外。
  "或跃在渊"的"渊"字就正是比喻复杂多变的环境。如何才能跃出"渊"外呢?只有一条路,那就是推翻旧王,取而代之。结合下一爻爻辞"飞龙在天"的寓意,这正是本爻的意思。而"无咎"两字,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赞同态度。或者说在作者看来,当自己的实力已经具备的时候,可以造反,造反无罪。所谓该出手时要出手,该出头时要出头啊。周族的开国不正是这样子的吗?呵呵,注意啊,作者在此所代表的正是他造反派的立场。
  《乾》卦的姊妹卦《坤》卦六三爻爻辞说:"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其中的"或从王事"的意思是说在为王做事(俯首称臣)和不为王做事(独立造反)中选择,这句爻辞可以为本爻辞的"或跃在渊"作注。
  九四爻爻辞大意为:"或者在激烈的社会变革中推翻旧王,没有过错。"
  本爻的寓意与仁义道德的传统理论可谓格格不入,这才是历史背后的真实,很是发人深思哟。
  九四爻爻象为" ",《大壮》卦卦象。大壮就是盛大、强壮的意思,这也是敢干造反的前提条件,否则就不是"无咎",而是"有咎"、"有凶"了,就是飞蛾扑火、鸡蛋碰石头了。《大壮》卦四阳爻在下,阳气充满并且仍然在茁壮成长,故有此爻辞。
  
  

作者:惨荷听雨 回复日期:2007-5-22 14:55:55 
 
  楼主真是辛苦了,等有时间一定慢慢拜读。很想细致的研究一下"周易",却不知道如何入手,烦请指点一下,不胜感激。如需邮购,请详示。谢

作者:天天一样 回复日期:2007-5-22 16:26:21 
 
  留个记号有时间来看

作者:ourfreesky 回复日期:2007-5-22 16:28:39 
 
  顶一下,做个记号

作者:苕木匠 回复日期:2007-5-22 17:13:38 
 
  "如需邮购,请详示。"
  此书未出,如需另一本相似的书可与我联系.
  QQ:605062871

作者:基本前提 回复日期:2007-5-22 18:08:36 
 
  不错,恭候楼主寄书.

作者:ohayo_2003 回复日期:2007-5-22 18:11:21 
 
  留爪~~~~~~
  敬个礼
  

作者:水勾凉粉 回复日期:2007-5-22 20:18:28 
 
  有点疑惑,期待下文.

作者:竹林访贤 回复日期:2007-5-22 21:06:30 
 
  加油,木匠.
  顺便问下,你邮的书有你的签名吗?

作者:武醉金迷 回复日期:2007-5-22 21:54:30 
 
  留名有空看

作者:无相2006 回复日期:2007-5-22 21:58:00 
 
  留名!

作者:苕木匠 回复日期:2007-5-23 09:00:40 
 
  谢谢各位,咱们继续.
  
  把帝王的秘籍掀开――解读《周易》(44)
  
  找好管官的官
  
  九五(� ):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九五":序数词。表示该爻爻辞所象征的是由《泰》卦变为《�》卦的过程。
  九五爻爻辞直译大意为:"腾飞的苍龙七星宿完整地展现在傍晚时的天空时,利于见到德才兼备的人。"
  "飞龙在天"是盛夏时的天象,这时的黄昏时分,东方苍龙七星宿全部展现出来,横呈在东南的天空,龙首高昂,非常壮观――建议有兴趣的朋友们买一本星图,对照着认一认这个天象――当然,作者写天象仍然是为了说人事。"飞龙在天"实际上是比喻君王的登基,是比喻周族的辉煌,是象征周族灭商后全面掌握国家政权。
  "利见大人"的告诫与九二爻爻辞的告诫完全一样。这就来了一个问题:如果说九二爻所求的"大人"没有见到,那么就不会有进一步的发展,就不会有"飞龙在天"的今天。如果说已经见到,那么这里为什么又要多此一句?
  实际上这里所说的"大人"与九二爻所说的"大人"是有区别的。九二爻的"大人"是指普通的管民的官员,是因为初九的"勿用"所需要的官。而这里所求的是周族取得全面政权后所需要的可以协调邦国的管官的官。
  京剧《徐九斤升官记》中有一段唱词:"官难做,官难做,最难做的是管官的官。"其实对于天子来说,最难找的也正是这管官的官。周族为找这个官,等了很多年,只到找到姜太公这个"大人"后才敢实施灭商的总攻,可见这个"大人"的难找和重要。
  《屯》卦六三爻辞就正是表述周族当时为寻不到这个"大人"的苦恼。该爻辞说:"夺取商王的政权,还缺少一个能够管理这个政权的能人。我们因此而要考虑灭商后可能出现的严重后果。我们的领袖明察秋毫,认识到以其盲目的行动,还不如暂时放弃的好。因为盲目的行动将会造成难于挽回的严重后果而留下遗恨。"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啊。
  九五爻爻辞大意为:"当掌握最高权力、登上天子宝座的时候,利于得到有协调邦国能力的人才支持。"
  九五爻爻象为" ",《�》卦卦象。�就是分决、革除之义。爻象" "五阳爻在下,正在彻底逼退最后的一个阴爻,正是革旧布新、即将全面胜利之象。革旧布新,当然需要有其相应的人才支持,故有此爻辞。
  
  要团结不要分裂
  
  "上九(乾 ):亢龙,有悔。"
  
  "亢":"亢"字的本义为人或动物的咽喉、颈项,东方苍龙七宿的亢宿就是取其义。亢又引申为高、极、刚强等义。亢还通"抗",抵挡、抵御的意思。《左传&#8226;宣公十三年》:"我则为政,而亢大国之讨,将以谁任?"其中的"亢"字就是抵御之义。
  "有":表示存在、领有、具有、丰收等义。
  "悔":悔恨、后悔、悔过。
  "亢龙,有悔"的爻辞直译为:"当苍龙七星宿完全显现之后,角星宿就将逐渐西沉,让位于亢星宿。阳气也将开始衰退。"
  "亢龙,有悔"的爻辞表面上看来是写农历五月(夏至日来临前)的天象,指阴气就将逐渐生成,从而与龙星宿所代表的阳气对抗。而实际上是以龙喻君王,以天象说人事,以此,这段爻辞的大意应为:"抵抗在位的君王,将带来悔恨。""亢"假借为"抗",作抵挡、抗衡之义。这是根据阴兴阳衰的天道变化规律和天象的特点而引发的联想。理解这句爻辞还要结合《乾》卦的用词特点和《坤》卦的爻辞特点来看。
  《乾》卦六爻爻辞中有四爻爻辞直接提到龙,即:"潜龙"、"见龙"、"飞龙"、"亢龙",从前三爻的特点看,词组的基本结构是动词(潜、见、飞)+龙。九五爻辞"或跃在渊"虽然省略了"龙"字,但其动词"跃"字的存在表明它也是描述龙的存在状态的。由此可见,"亢"字应作动词用。在"亢"字的各种含义中,只有其通假字"抗"为动词;
  《坤》卦是《乾》卦的姊妹卦。《乾》卦以天象为题描述农历十二月至五月的"阳气"的生长过程;《坤》卦则是以地上的物象为题描述农历六月至十一月的"阴气"的生长过程。两卦合在一起看才是一年的完整天象,正因为此,《乾》、《坤》两卦的写作特点也有很多相似之处。《乾》卦上九与《坤》卦上六的特点就更是明显。
  《坤》卦上六爻爻辞是"龙战于野,其血玄黄"。这句爻辞的"龙战于野"是对十一月份的天象的描述,此时龙星宿即将出现,与《乾》卦的"潜龙"相接。作者在此用了"战"这人动词,而且对结局的判断是"其血玄黄",就是两败俱伤的意思(参《坤》卦注释)。这两段爻辞均是对阴阳之交的描述,大意也相同。"亢龙"是表述的五月份的天象,指"阴气"即将来临,将与代表"阳气"的龙星宿抗衡。结局与《坤》卦上六爻一样是两败俱伤,所以作者判为"有悔"。依以上两点,我们以为"亢龙"的"亢"字应假借为"抗"。上九爻爻辞大意应为:"抵抗在位的君王,将带来悔恨。"
  这句话好像与九四爻"或跃在天,无咎"的爻辞有冲突,其实不然,九四爻爻辞所言是针对衰老的旧王,而上六爻爻辞是针对刚刚"飞龙在天",势头正旺的新王。作者讲述的实际上是内部要团结的道理。作者的讲述并不是泛泛而谈,而是有深切体会的,这就是我们在前面介绍周族历史时详细讲解过的周公斗成王的经验。
  上九爻爻象为" ",是《乾》卦六爻的变化完成后的形象,所以它也就是《乾》卦卦象。此卦六爻皆阳,是阳气最为充满的时候,大致为夏至节节前的这一段。从夏至节开始,太阳的视运动将逐渐南移,进入秋冬季节,阴气将逐渐侵入,角星宿将逐渐西沉,如果进一步变化就将变为《坤》卦初六爻爻象" "。阳气逐渐衰退,阴气逐渐形成,故称"有悔"。其天象的相应变化是角星宿西沉,亢星宿处于天顶,故称"亢龙"。
  

作者:竹林访贤 回复日期:2007-5-23 9:05:29 
 
  顶------------记号

作者:苕木匠 回复日期:2007-5-23 09:13:03 
 
  "加油,木匠.
    顺便问下,你邮的书有你的签名吗?"
  
  谢谢.
  书己发出,没有签名,抱歉.
  你事前未要,岂敢乱写乱画.另外,字太差,不签也罢.

作者:苕木匠 回复日期:2007-5-23 09:15:02 
 
  "有点疑惑,期待下文."
  可将你的"疑惑"讲出来,大家讨论.
  

作者:苕木匠 回复日期:2007-5-23 09:17:03 
 
  "不错,恭候楼主寄书."
  昨日己发,请查收.
  

作者:不说不爽 回复日期:2007-5-23 9:17:03 
 
  木匠兄,期待你的新书出版.
  网上看帖子太烦,
  看的眼花.
  而且网上看帖子,
  很难保持心静,
  不太适合读周易,
  前面有很多篇章我都是打印下来慢慢看的.
  呵呵,另外问一句,你的那本书的内容
  跟网上发的内容差别大吗?

作者:苕木匠 回复日期:2007-5-23 09:26:01 
 
  "木匠兄,期待你的新书出版."
  呵呵.姑娘我守空房,还不知婆家在何方.
  
  
  "呵呵,另外问一句,你的那本书的内容
    跟网上发的内容差别大吗?"
  
  前半节差别较大,这次是走通俗的路子,是想用感情来写.
  我现在发的正文注释部分差别不大,而且原书更详细.论据论证更充分.或者说我现在己经脱离了刚开始"以感情来写"的思路,感情出不来,只能用理性来写,严格的说是简写.删除了不少.当然也有一些新的理解加入进来了.
  
  

作者:基本前提 回复日期:2007-5-23 12:18:00 
 
  好,越写越渐入佳境了.恭喜.
  受益匪浅,感谢.
  虽然也有很多疑问,但还是先自己独立思考吧,如再想不明白,到时请楼主指点.

作者:道草 回复日期:2007-5-23 12:21:44 
 
  先回了,再看.

作者:明事二大爷 回复日期:2007-5-23 12:42:31 
 
  记号
  
  
  

作者:jappnn 回复日期:2007-5-23 14:31:49 
 
  醒人:我们天天等待的的消息,(我们相信你会看到的),不知怎样才能 和你联系上?

作者:苕木匠 回复日期:2007-5-23 14:54:15 
 
  把帝王的秘籍掀开――解读《周易》(45)
  
  放马南山祷和平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这是一段非常特殊的辞,传统易学一般将其称为"用九"。说它特殊首先是因为在《周易》六十四卦中,只有《乾》、《坤》两卦有这种卦辞。《乾》卦被称为"用九",《坤》卦被称为"用六"。其次是因为我们不知道它究竟是卦辞?还是爻辞?如果说它是卦辞吧,它并没有和卦辞连在一起。如果说它是爻辞吧,可它前面并没有爻象。
  传统易学一般将这段辞作爻辞理解,认为它的含义就是表示《乾》卦六阳爻皆变为阴爻。这种解释是本于占筮的应用。而我们在前面已经就传统易学的卦象问题作过讨论,并得出了传统易学的卦象理论将卦象看反了的结论。依此结论,所谓《乾》卦六阳爻皆变为阴爻的这种变化根本就不可能存在,因为"九"代表少阳,不可能变为阴爻。
  其次,这种解释本身也不符合《周易》的体例。《周易》每卦一段卦辞,每爻一段爻辞,既没有什么二爻同时变的爻辞,三爻同时变的爻辞,四爻同时变的爻辞,五爻同时变的爻辞,当然也就不会有所谓六爻同时变的爻辞。其实所谓二爻皆变,三爻皆变……均是杜撰出来的东西,根本就变不了。所以我们认为传统易学的解释是错误的。那么正确的认识是什么样的呢?我们还是来逐字逐句的探讨。
  "用九":
  "用"是使用、运用的意思。
  "九"的本意是少阳,在《周易》中表示老阴变少阳的过程。由于这段辞是附于《乾》卦六爻的变化之后,而《乾》卦六爻皆"九"。所以,这里的"九"当是泛指《乾》卦六爻的变化。以此来理解"用九",可直译为:"运用《乾》卦六爻变化的道理"。这个道理也就是《乾》卦六爻爻辞中所述的道理,所以也可以译为:"运用《乾》卦六爻爻辞所述的道理"。运用这个道理后会怎么样呢?
   "见群龙无首,吉。"
  "群":集体、朋辈、种类、集团、众多等义。
  "首":本义为头,引申为首领、初始、首先等义。
  "吉":甲骨文"吉"字字形象器物上加盖,引申为完善、吉祥等义。
  "见群龙无首,吉"一句如果直译可以有两种可能的解释,一是"看见众多的龙没有脑袋,是吉祥的。"二是"看见众多的龙散漫无序,是吉祥的。"那一种解释才是正确的呢?我们首先看第一种解释。
  第一种解释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龙"是指什么?在爻辞中,"龙"字有两层含义:一是东方苍龙七星宿;二是比喻君王。但不论是星宿,还是君王,都不能以"群"论。星宿龙只有一条,而国无二君。所以这里的"龙"与前面爻辞中的"龙"应不是一种东西。我们知道龙还有一层含义,那就是马。如果以马来论,群马被砍头,血淋淋的战争场面,又有何吉祥可言呢?由此看来,第一种解释不对。
  第二种解释又如何呢?首先,因为以上说过的理由,我们要将"龙"确定为马。"群龙"就是"群马"。马在作者所处的时代是战争的主要工具,相当于我们现代的飞机、坦克、军舰。马的数量和质量是古代战争胜负的关键。和平时期马匹散养,以为战备。战争时期则要给马加鞍,套上绳索,由人操作。以此理解,"见群龙无首"之辞当是指马匹散养时的状态。
  战争时期的马匹在人的操纵下排列整齐,首尾相应,属于"有首"的状态。而马匹散养时的状态是和平的象征,所以作者下了"吉"的断语。
  《史记&#8226;周本记》载:周武王伐纣之后,为了向世人展示其求和平的愿望,曾经"纵马于华山之阳,牧牛于桃林之虚,偃干戈振兵释旅,示天下不复用武也。"武王所采取的三条和平措施中的第一条是"纵马于华山之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放马南山。武王所为正是为了"见群龙无首"。由此我们认为第二种解释是正确的。如果意译的话,这段辞的大意为:
  "运用《乾》卦六爻爻辞所述的道理行事,就会产生一个安定祥和的理想环境,就会有一个美好的结局。"
  依这种理解,这段辞应该是对《乾》卦爻辞的作用和重要性所作的强调。它既不属于卦辞,也不属于爻辞,勉强可以将其称之为爻后辞或总结辞。
  《坤》卦的爻后辞是"用六,利永贞。"意思是:"对《坤》卦六爻所述的道理,利于永远保持其正确的认识。"与《乾》卦的爻后辞的用意完全一样,都是对该卦重要性的强调。
  
  在《周易》六十四卦中,只有这《乾》、《坤》两卦有爻后辞,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这两卦太重要,它们实际上是《周易》的总纲,这两段爻后辞算是老师给学生标的两个重点符号。他既然作了重点符号,我们当然也应当将《乾》卦的重点整理出来。
  《乾》卦六十八个字(含卦画和序数词)的重点内容,其实就是以下四个要点:
  1、 作者将《乾》卦卦画所象征的六爻的变化过程,视为冬至日到夏至日这六个月里阳气的生长过程,其中一爻代表一个月(相当于古代的一个节两个气);
  2、 作者描述了冬至日到夏至日这个时间段里,东方苍龙七星宿在天空中的存在状态和变化规律:在傍晚时分即将出现(潜龙)、龙头升起(见龙在田)、继续上升(乾乾)、大部出来(跃在渊)、全部显现(飞龙在天)、角宿下沉(亢龙);
  3、 作者以天象说人事,以龙星比喻君王,讲述了为王者在其成长的各阶段所需的必要条件;
  4、 作者将为王者的必要条件定位在人的因素上:群众是基础(勿用);干部要带头(利见大人);自己需努力(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对手当排除(或跃在渊,无咎);班子应配好(利见大人);内部不争斗(亢龙有悔)。
  
  如果用最简单的话来总结《乾》卦的内容,就只有六个字了:顺天时、求人和。大家看这是不是为王者应具备的基本条件?不知道?没做过王?呵呵,把"王"字换成"成功人士"就行了。想干一番大事业,相当官、想发财的话,就从这六个字开始做起吧。所谓顺天则倡,逆天者亡。所谓,得人心则得天下,都是讲的这六个字。
  好了,关于《乾》卦,我们就讲到此为止了。明天开始讲《坤》卦。
  
  
  

作者:竹林访贤 回复日期:2007-5-23 15:56:03 
 
  呵呵,

作者:易3 回复日期:2007-5-23 16:31:08 
 
  汗
  第一次听说亢龙是对抗君主,第一次听说潜龙勿用是揭竿而起(大概就此意吧)
  也许我看的书太少
  我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但是有些观点实在不敢苟同,我以常人的理解来贯穿一下楼主的解说
  1:龙还潜着就应该揭竿而起(不被敲破脑壳才怪)
  2:龙现出一些了,可见大人了(都揭竿而起了,应该名声大振了吧)
  3:...
  4:...
  5:当上皇帝了...
  6:和皇帝对抗(和自己对抗?)
  感觉lz的文字功底还是很不错的,但是好像过于标新立异,有红卫兵的影子,有愤青的风格
  不过希望lz继续,我觉得我会剔除糟粕吸取我认为是精华的部分

作者:nkxz 回复日期:2007-5-23 16:54:58 
 
  甲骨文教由爻、子、教鞭、手组成,会意为向儿童灌输爻的知识;
  甲骨文学由两部分组成,为双手,会意为接受六爻。
  查到了,希望对大家有用。

作者:nkxz 回复日期:2007-5-23 17:24:23 
 
  同感,第六爻感觉主语跟前五爻不同了,迷惑

作者:苕木匠 回复日期:2007-5-23 17:31:17 
 
  " 1:龙还潜着就应该揭竿而起(不被敲破脑壳才怪)
    2:龙现出一些了,可见大人了(都揭竿而起了,应该名声大振了吧)
    3:...
    4:...
    5:当上皇帝了...
    6:和皇帝对抗(和自己对抗?)
    感觉lz的文字功底还是很不错的,但是好像过于标新立异,有红卫兵的影子,有愤青的风格
    不过希望lz继续,我觉得我会剔除糟粕吸取我认为是精华的部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解释的是这样子的吗?
  初九爻是说有了"勿用"这个前提条件,才可能有"潜龙"这种形势.是说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哪里来的"揭杆而起"的意思呢?
  九二是得了民心后要建立一支管理者队伍.这要结合周初的政治形势来看.
  上九的主体是旧王,请你重读一遍我的解释好吗.
  至于你的"感觉",真是可怕.太敏感的了吧,怎么把不知什么人的想法也"感觉"出来了呢.请君进行脱敏治疗.
  至于你下的结论,我想当是"以君子之腹度小人"了吧.木匠哪来的风格与影子呢?
  至于你说的"精华",不知指什么,请讲出来让我也开开眼如何.
  谢过了.呵呵,
  

作者:我爱十月 回复日期:2007-5-23 17:32:43 
 
  收藏先,慢慢学习

作者:hillman_yim 回复日期:2007-5-23 17:41:32 
 
  向楼上学习,先收藏再认真学习。真的佩服楼主!!

作者:侃侃兄 回复日期:2007-5-23 17:48:54 
 
  好书,记号

作者:dcy1005 回复日期:2007-5-23 18:08:40 
 
  做记号,改天有空来看

作者:朵尕 回复日期:2007-5-23 19:09:36 
 
  留印儿,学习~

作者:水勾凉粉 回复日期:2007-5-23 19:37:42 
 
  豁然开朗

作者:水勾凉粉 回复日期:2007-5-23 19:39:18 
 
  豁然开朗

作者:沈括 回复日期:2007-5-23 19:56:39 
 
  此著作就目前��,似乎是�仁�智吧???未�有定�,�主就那�肯定自己的�解是�的或者是具有代表性的?充其量只怕也只能算是�人�解吧??但是看了�後�是�得�主所言是有一定道理的,也�思考《周易》提供了一�新的方向。

作者:一帘淡月558809 回复日期:2007-5-23 20:06:25 
 
  学习

作者:一帘淡月558809 回复日期:2007-5-23 20:07:50 
 
  学习

作者:一帘淡月558809 回复日期:2007-5-23 20:09:12 
 
  学习

作者:快要结婚的男人 回复日期:2007-5-23 21:17:42 
 
  楼主的观点很新鲜,大家对此有不同意见不要紧,求同存异吗
  探讨探讨

作者:易3 回复日期:2007-5-23 21:30:16 
 
  LZ继续吧
  我觉得更多的争辩于事不会有什么帮助,我是工科的,以实用为主,所以,暂时不说太多,只是有些地方,看得我实在有些头皮发麻,和我看到的其它书都不同,暂时还不能接受"古往今来众人皆错,火眼金睛唯有木匠",所以忍不住发个贴,希望不要打扰阁下的雅兴,这个贴我会继续看的,而且也会受益匪浅的(估计和我有同样感觉的人还不少)
  

作者:基本前提 回复日期:2007-5-23 21:30:38 
 
  《乾》卦讲得不错,期待《坤》卦。
  

作者:苕木匠 回复日期:2007-5-24 8:40:39 
 
  谢谢各位.继续.
  把帝王的秘籍掀开――解读《周易》(46)
  
  二、《坤》卦:土地的问题很重要
  
  (原文)(卦辞): ( ):坤,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
  
  (爻辞): 上六(坤 ):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六五(剥 ):黄裳,元吉。
  六四(观 ):括囊,无咎无誉。
  六三(否 ):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
  六二(遁 ):直、方、大,不习无不利。
  初六(� ):履霜,坚冰至。
  
  (卦后辞): 用九,利永贞。
  
      
  在《乾》卦中,作者讲了天时与人和的重要性及相关问题。如果你是作者的话,现在应当接着讲什么呢?是不是地利?对了,就是地利。
  天时,地利,人和是三个烂兄烂弟。最好是不把他们分开了,最好是都占全了。占全了你就可以心想事成,比求观音菩萨还管用:想升官的可以升官,想发财的可以发财,想找漂亮妹妹做老婆的……哈哈,别忙着做梦,先认真听讲,搞清楚地利是什么,如何得到之类的问题后再合上眼睛做美梦不迟。
  为什么在讲天时人和的《乾》卦之后接着讲地利呢?因为"人和"是需要钱的啊。《乾》卦中说"勿用"、"利见大人"什么的,人来了这么多,你不给钱谁跟你玩啊?且不说那些"利见"的明星"大人"们需要大把银子供着,就是"勿用"而来的这些群众演员不是也要按天开工资吗?想要马儿跑,就得给它吃好草,对吧。所以,在讲了"天时人和"之后要快点讲"地利",讲生财的本钱问题,否则,再不开钱,人就都跑光光了啊。
  好吧,请大家把书翻到第二课:《坤》卦卦辞。我们来看作者如何讲"地利"的问题。
  
  阴阳合璧
  
   《坤》卦卦辞:( )坤,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
  
  ( ):此括号中是我不会上传的《坤》卦卦画,由六个阴爻"--"叠加在一起而成。这个卦画是由《乾》卦" "演变而来,经过了六个变化过程,即由《乾》卦变为初六爻的《�》卦" ",再变为六二爻的《遁》卦" ",六三爻的《否》卦" ",六四爻的《观》卦" ",六五爻的《剥》卦" ",上六爻的《坤》卦" "。《坤》卦卦画是上六爻的卦形,是变化完成后的结果。
  《坤》卦卦象的这种变化我们称之为爻变,爻变的实质是象征阴气的生长过程。这种认识不仅仅是根据卦画的变化特征作出的,更重要的是根据卦爻辞的提示。为进一步看清这个问题,我们再来结合《乾》卦说明一下。
  《乾》卦六爻的变化分别为《复》" "、《临》" "、《泰》" "、《大壮》" "、《�》" "、《乾》" ",演示的是阳气从冬至到夏至这个时间里由初生到壮大的过程。由于阳气的变化是要通过测量才能确定的,不如物象一目了然。所以,作者就在爻辞中以描述这段时间里苍龙七宿在天空的变化特点来演示阳气的变化规律。其中初九爻"潜龙"的爻辞和上九爻"亢龙"的爻辞,非常明确地界定了《乾》卦卦象的起点是龙星即将出现的冬至节后的这一段时间,终点是龙星的角星宿开始下沉的夏至节。
  《坤》卦与《乾》卦相连,《坤》卦六爻的变化分别是《�》" "、《遁》" "、《否》" "、《观》" "、《剥》" "、《坤》" "。演示的是阴气在夏至节到冬至节这段时间里从初生到壮大的过程。阴气的生长同样是不直观的,也只能借助于对物象的观察,所以作者在《坤》卦卦辞中以这段时间里地上的物象变化来表述阴气的变化。其中初六爻"履霜"的爻辞,清楚地表明了《坤》卦卦象的起点是地上寒气始生的夏至节节后。而上六爻爻辞"龙战于野"的爻辞,同样清楚地表明《坤》卦卦象的终点当为龙星即将出现的冬至节,是与《乾》卦所述的初爻寓意相连的。
  《乾》、《坤》两卦组合在一起才是一个整体,它们包含了天、地、四时的变化规律。作者以物象的变化来表述阴阳二气的变化、季节的变化,是想说明一个道理,即天体的运行、万物的生长都是依照阴阳二气的变化规律行事。作者说明这个道理是为了发议论:人处天地之间,也应当遵从天地间的这种自然规律。这是《周易》的基本写作特点,作者选择这种方式的目的是想对受教者表明,他不是随便说的,他的观点是有依据的,是符合天地自然的规律的,所以要严格遵守和履行。
   (对于此卦变有疑问的,请重读《乾》卦"初九"爻的注释。从《屯》卦开始,我们将不再解释卦变的问题。)
  
  "坤"字不能释为"地"
  
  "坤":传统易学一般将"坤"字视为卦名,而我们在前面讨论卦的结构时认为,《周易》正文中没有卦名,所有被传统易学视为卦名的字均是卦辞。对《坤》卦而言也是一样,这里的"坤"字本身只是卦辞的一部分,它的含义实际上是代表了一卦的主题。我将它称为主题词。
  《周易》作者创作卦爻辞时有两个主要依据:
  一是我们前面说的爻变;
  二是主题词。
  他首先确定一个主题,然后根据爻象的含义来发议论。所以,正确地理解这些主题词的含义也是十分重要的。主题词词义看错了,卦爻辞就难于理解。主题词词义看对了,卦爻辞也就变得十分通畅。那么"坤"字这个主题词的含义是什么呢?
  《说文》说:"坤,地也。《易》之卦也。从土,从申。土位在申。"
  许慎以"地"训"坤"。传统易学也是将"坤"字解释为"地"。但《周易》中有"地"字的使用,如《明夷》卦上六爻爻辞:"不明,晦。初登于天,后入于地。"其"地"字的字义明确,指与"天"相对的大地。如果"坤"字字义为"地",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直接使用"地"字,而要用"坤"呢?没有人说出个道理出来,可见以"地"训"坤"是有问题的。
  观"坤"字字形,"坤"字由"土"字和"申"字两部分组成。"土"字甲骨文写作" "或" "。《说文》:"土,地之吐生物也。'二'象地之下、地之中物出形也。""土"字的本义应为适宜于植物生长的泥土、土壤。
  "申"字甲骨文写作" "。《说文》写作" "。睡虎地简写作" "。《说文》:"申,神也,七月阴气成,体自申束。从臼,自持也。""申"字字形象果实饱满状,本义当为植物生长结束或植物成熟时。
  由此可知,"坤"字不仅有土地的含义,还强调了植物在特定时间的状态。而且其中土地的含义也只是指适宜于生长成物的土壤,以我们现在理解的地球的"地"或哲学中与"天"相对的"地"的概念均不一样。因此,"坤"字不能训为"地",它有两层含义:
  一是指夏至节之后到冬至节之前这一段时间里土地的状况;
  二是指能够创造财富的肥沃土地。
  很难找一个准确的词来训它。我们勉强可以将其解释为:"适合人类生存和生活的肥沃土地"或"良好的生存环境"。
  与"乾"字一样,甲骨文中也没有"坤"字。帛书《周易》中,"坤"卦卦名为"川",可见这个字与"乾"字一样,也应该是作者自创的一个字。
  传统易学为什么将"坤"训为地呢?主要的原因应该有三个:
  一是《坤》卦卦爻辞的内容与地有关;
  二是《周易》的权威教材《易传&#8226;系辞》解说《乾》、《坤》两卦时用了"天尊地卑"一词;
  三是人们一直将八个经卦中的《乾》卦" "和《坤》卦" "卦象确定为天和地。
  由此,《乾》天《坤》地的观点得以深入人心。但从我们的分析看,这种观点是不对的,《乾》、《坤》两卦是一个完整的组合,分别以阳气生发时的天象和阴气生发时的地象为题说为王者的道理。作者在这两卦中借用了天、地、阴、阳四种观念。单纯就卦象而言,《乾》卦反映的是阳气的生发,《坤》卦反映的是阴气的生发,以天地无关。只有在卦辞中,作者为了清楚地说明阴阳变易的道理,才表述了天象和地上的物象。
  
  
  为什么只"利牝马之贞"
  
  "元亨":亨通的根本。
  "利牝马之贞":
  "牝(pin聘)":雄性的兽类称为"牡",雌性的兽类称为"牝"。"牝马"就是母马。"利牝马之贞"直译就是:"利于对母马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句话有一些别扭,为什么公马不行?非母马不可?母猴行不行?理解这句爻辞要从两个方面来认识:一是从体例上看它的来历;二是从卦辞内容上看它的寓意。
  从体例上说,这句话是从《乾》卦的"利贞"演变而来。"利贞"就是利于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而"利牝马之贞",加了"牝马之"的限制词。其实《乾》卦的"利贞"也是有限制词的,不过被省略了而已,这个限制词就是龙。《乾》卦"利贞"的含义是利于对龙星宿的变化规律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对不对?《乾》卦六爻不是都以龙星宿的变化为题吗?我们知道龙的取象为马,所以龙也就是一匹天马。《坤》卦是《乾》卦的姊妹卦。《乾》卦以天象龙为象,《坤》卦自然也就当与地上的生物马为象,而不能够与猴、鸡、狗等其它动物为象。依古人天施地受的自然观,天马(龙)为牡,地马为牝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这是从体例上看"牝马"一词的来历。
  再来从卦辞的内容上看它的寓意。"利牝马之贞"是一句告诫词,是对前面所述"坤,元亨"的道理所发的。"坤,元亨"的大意为"适合人类生存和生活的肥沃土地。是亨通的根本。"后面的告诫词应该是"利于对此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古文应写作"利坤之贞"或如《乾》卦一样直接写作"利贞"。但作者却偏用"牝马"替代"坤",可见"牝马"与"坤"应该有某种相通之处。追究起来,母马与公马的不同,就在于它具有孕育的功能,有一个让小马的新生命在出生之前得以健康发育的地方。作者正是以母马温暖舒适的子宫来比喻人类的生存环境。这种比喻是非常形象、贴切的。依此,"利牝马之贞"的大意应为:"利于对养育我们的理想环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坤,元亨,利牝马之贞"的大意为:"适合人类生存和生活的肥沃土地,是亨通的根本。利于对这个养育我们的理想生成环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周易》作者在《乾》卦中讲述了为王者的条件是要得到民众的拥护,而拥护者是要吃钣的,还要吃得好,否则谁会拥护你呢?所以在《乾》卦后接着讲《坤》卦时,讲述如何解决吃饭的问题。
  对于古代的国家而言,农业是根本。对于农业而言,土地是根本。《坤》卦所讲述的就正是农业的问题、土地的问题、生存环境的问题。
  

作者:苕木匠 回复日期:2007-5-24 8:59:51 
 
  "甲骨文教由爻、子、教鞭、手组成,会意为向儿童灌输爻的知识;
    甲骨文学由两部分组成,为双手,会意为接受六爻。
    查到了,希望对大家有用。"
  谢谢你的认真.
  
    "第六爻感觉主语跟前五爻不同了,迷惑"
  木匠的小厂有一天红火起来了,并发展成了一个集团公司.但我也老了,在传位给孩子之时,一定会对他说如下的话:
  要想把公司办下去,就一定要有全体职工的支持,所以要善侍他们.
  光有职工的支持还不行,还得有一批管理队伍,所以要注意培养干部.
  光要求别人不行,你还得自己勤恳.别当甩手老板.
  市场的竟争是激烈的,要做就要做第一,所以,当你的实力足够大时,可以把对手挤出去,由自己来定规则.
  当自己可以定规则的时候,最好是找到职业经理来帮忙打理.
  当有一天自己老了的时候,可能又有新人会来取代你现在在市场的位置,这时候就将就一点吧,不要与之争锋.
  <乾>卦的意思大致就是如此.
  

作者:基本前提 回复日期:2007-5-24 10:49:30 
 
  好,坤卦解释得让人受益匪浅,谢谢.

作者:行者可 回复日期:2007-5-24 11:17:21 
 
  Mark,留可爪

作者:dickwood 回复日期:2007-5-24 11:31:52 
 
  继续跟贴,好好学习

作者:竹林访贤 回复日期:2007-5-24 12:54:05 
 
  顶了再看

作者:竹林访贤 回复日期:2007-5-24 13:09:18 
 
   木匠的小厂有一天红火起来了,并发展成了一个集团公司.但我也老了,在传位给孩子之时,一定会对他说如下的话:
    要想把公司办下去,就一定要有全体职工的支持,所以要善侍他们.
    光有职工的支持还不行,还得有一批管理队伍,所以要注意培养干部.
    光要求别人不行,你还得自己勤恳.别当甩手老板.
    市场的竟争是激烈的,要做就要做第一,所以,当你的实力足够大时,可以把对手挤出去,由自己来定规则.
    当自己可以定规则的时候,最好是找到职业经理来帮忙打理.
    当有一天自己老了的时候,可能又有新人会来取代你现在在市场的位置,这时候就将就一点吧,不要与之争锋.
    <乾>卦的意思大致就是如此.
  --------------孜孜不倦

作者:苕木匠 回复日期:2007-5-24 14:28:50 
 
  把帝王的秘籍掀开――解读《周易》(47)
  
  以史为鉴知得失
  
  "君子有攸往"
  "君子":贤明的领袖。
  "攸":《说文》:"攸,行水也"段玉载注�"水之安行为攸。""凡可安为攸。""攸"字的本义应是水平静地流动时的状态。注意,这个"攸"字有两层含义:一是内部在运动,塘水不攸,那是死水。二是外表平静,溪水不攸,那是湍流。对于人类来说,这两个条件就是既要能生财,又要和平安宁。穷乡僻壤不行,战乱纷纷也不行。"攸"字在此正是形容一个理想的生存环境。
  "往":去、到(某处)。
  "君子有攸往"的字面含义应为"贤明的领袖有一个安居乐业的去处"。
  "先迷后得主"
  "先":时间或次序在前。
  "迷":困惑、失误。
  "后":本义为时间较晚,与先、前相对。
  "得":得到、获得。
  "主":石文写作" "。《说文》:"主,灯中火也。从 ,象形。"
  《玉篇&#8226;&#8226;部》:"主,家长也。"
  《正字通&#8226;&#8226;部》:"主,宾之对也。""主,大夫之臣称其大夫曰主。"
  《广雅&#8226;释诂一》:"主,君也。"
  "主"字的本义为灯火,后被加火旁的"炷"字取代。夜晚看不见,灯一点燃就明亮了,故"主"字又引申为明亮的意思。与"迷"相对,又引申为国中和家中明事理的人,如主人、君主等义。这时用明亮、明事理、正确的主张等义。以此,"先迷后得主"的大意为:
  "开始的时候迷惑,后来才明白了。"
  这句话是针对前一句的"君子有攸往"而言的。伟大的领袖现在有了一个很好的居住环境,但并不是一开始就有这么好的。刚开始对生存环境的问题很迷惑,不知道什么样的环境对自己有利,后来才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什么样道理呢?
  "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
  "朋":王国维《说珏朋》:"殷时玉与贝皆货币也。……其用为货币及服御者,皆小玉小贝而有物焉以象之。所系之贝、玉,于玉则谓之珏,于贝则谓之朋。"
  《广�&#8226;登�》:"五贝曰朋。《书》云武王悦箕子之对,赐十朋也。"
  《广雅&#8226;释诂三》:"朋,比也。""朋,类也。"
  "朋"字的本义为串连在一起的贝壳。贝壳是古代的钱币,五个小贝壳连成一串称为一朋。所以,"朋"字实际上是大钱的单位,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百元大钞。同时,因"朋"字所具有的串连、聚集之义,又引申为性格相投而聚集在一起的人和政见相同的组织,称为朋友或朋党等。这里用其本义,即聚集在一起的钱币、财富。
  "丧":失去、丢掉。
  "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的字面大意为:"利于在西南方向得到钱财,而在东北方向丧失钱财。"
  占卜的人如果遇到这一卦,往往会改变一个人的行程。譬如大学毕业了,本想到沈阳就业,结果占得这一卦,看来沈阳是不敢去了,只好往西安找出路。其实这一句话是针对前面的话而言的,以预测无关。前一句是"先迷后得主",先迷后得的是什么东西呢?就是在什么地方更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从这句话的行文特点看,作者在此所讲述的应该是周族的"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的一段史实。
  周族有过许多次迁移,但史书上记载得最多、在周族人心中最深刻、对周族历史影响最大的却只有两次:
  一是夏未时,周族的祖先不�失官,为逃避商族的打击而放弃肥沃的周原,逃往狄族的居住地、贫瘠的山区豳避难。
  二是古公�父时,重新迁回周原故里。
  这两次搬迁对周族的最大改变就是经济实力的兴衰变化。第一次搬迁后,周族放弃了肥沃的泾渭平原,也随之放弃了其所擅长的农业生产,从而使得周族由过去拥有的经济上的旺族地位一落千丈,成了在狄戎民族和周族之间苟延残喘的小族。而第二次搬迁的结果正好相反,使周族在短时间内就恢复了活力。不仅经济上强盛起来,而且军事和政治上也随之强大起来。这正是作者在此所说的"先迷后得主"的含义。
  山区豳的地理位置正处于周原的东北向,所以,这里的"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也就是指的这两次搬迁的史实。《坤》卦的主题也就是土地的问题。
  "安贞,吉。":
  "安":安定、安静。
  "安贞,吉"的大意为:"对安居乐业的环境有了正确的认识,才能有一个完满的结局。"这句话是对《坤》卦卦辞的总结,是周族十几代人血的教训换来的经验。
  《坤》卦卦辞大意为:
  "适合人类生存和生活的肥沃土地,是国家得以顺利发展的根本。利于对此养育我们的生成环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贤明的领袖现在拥有一个安居乐业的地方,但开始的时候却曾经感到迷惑,后来才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西南方向安定的环境和肥沃的周原土地有利于发展经济,而东北方向有争议的贫瘠山区不利于发展经济。对安居乐业的环境有了正确的认识,才能有现在这样完满的结局。"
  《坤》卦卦辞可以分为三段或四段来看:一是"坤,元亨。"提出了土地的问题;二是"利牝马之贞。"对受教者提出了要求;三是"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讲述了一段周族过去十几辈人的曲折之路换回的历史经验,以使受教者对此问题更为重视,更为清楚。这一段也可以将"安贞,吉"分出来,视为对《坤》卦整个卦辞的总结。
  

作者:竹林访贤 回复日期:2007-5-24 16:14:59 
 
  孜孜不倦
  

作者:基本前提 回复日期:2007-5-24 16:23:24 
 
  结合当时的时代环境来讲,讲得更让人理解了.不错.

作者:我想我是人 回复日期:2007-5-24 16:55:45 
 
  百度找到的一个东西
  
  不知道是真是假。俺对这个没研究
  
  +++++++++++++++++++++++++++++++++
  《连山易》通考
  http://www.zisi.net/htm/ztzl/lswxx/2006-08-13-35208.htm
  
  百度的
  http://baike.baidu.com/view/460130.htm
  
  一些节选
  
  
  
  连山易
  
  近年来出版和发表的一些易学研究的专著和文章,论及《连山》与《归藏》,对这两种古易书的一些问题做了探讨,但似乎诸家对这二易不甚重视,多用前人旧说轻轻带过,并不深入。因古人之说多有讹误,未足据信,故今作此文,就《连山易》的一些问题,做一些深入的探讨。
  
  一、名称的由来
  
  《连山易》古多只称《连山》,其名初见于《周礼・春官宗伯・大卜》:
  
  "(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
  
  其《筮人》又云:
  
  "筮人掌三《易》,以辨九筮之名: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
  
  再以前的书里,就没有关于这两种古易书的名目了。但很不幸,《周礼》这部书早已为学界所证实乃汉代刘歆的伪造,是他杂取故书并参以己意作成的,里面虽用的确实是一些原始的古材料,而其虚造的成分也占了很大的比例,许多内容靠不住。其中《连山》、《归藏》这两个名目便是他虚造出来的,他伪造的依据便是《山海经》。关于这个问题,笔者在《〈连山〉〈归藏〉名称由来考》一文中已明辨之[1],这里不妨再简述一下我的看法。
  
  

作者:我想我是人 回复日期:2007-5-24 16:58:23 
 
  http://news.xinhuanet.com/book/2005-11/07/content_3743301.htm
  
  新华网的一个新闻
  贵州收集到水族珍籍《连山易》
  
  
  www.XINHUANET.com  2005年11月07日 09:05:31  来源:新华网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本稿】 【读后感言】 【进入论坛】 【推荐 】
   【关闭】
  
   新华网贵阳11月4日专电(记者周芙蓉) 贵州省荔波县档案局日前从民间收集到一本珍贵的书籍水族《连山易》,有关专家称,这对研究水族文化有积极作用。
  
   荔波县档案局局长姚炳烈介绍说,过去的研究表明,我国水族至今还在使用的"水书"可能与《周易》有着密切的联系。从收集到的这本《连山易》的相关内
  容来看,更加确定了这一论点。
  
   据《周礼》记载,《易经》原来有三本,即夏代的《连山》、殷代的《归藏》和周代的《周易》。由于《连山》和《归藏》早已失传,其精义也基本继承和保存在《周易》里,所以现在通称《易经》,一般指的就是周文王整理过的《周易》。它重乾尊天,寓意尊天重君,象征人类已经进入父系社会,建立起等级森严的上尊下卑的礼仪制度。
  
   据了解,荔波县档案局在研究水书过程中发现,水书先生按照水族的《连山易》的打卦图来看,与八卦易经图完全一致。因此,专家们认为水族的《连山易》有可能是世人认为早已失传的《易经》中的一本即夏代《连山》。
  
   水族是我国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有着自己灿烂的文化。通过研究,有关专家学者推断水族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夏朝。(完)
  
  
  

作者:水勾凉粉 回复日期:2007-5-24 19:43:56 
 
  乾卦卦象与上九爻象,它们画一样,注释不一样,有什么样的区别?请教

作者:wlfy007 回复日期:2007-5-24 19:45:56 
 
  楼主的帖子大于牛C小于牛A

作者:苕木匠 回复日期:2007-5-25 09:42:13 
 
  把帝王的秘籍掀开――解读《周易》(48)
  
  把握规律,以小见大
  
  初六(� ):履霜,坚冰至。
   "履":践、踏。
   "至":到、达到。
  这段爻辞的字面含义比较好理解,就是:
  "践踏到地霜的时候,坚硬的冰冻严寒就要到来了。"
  这种字面含义是对《坤》卦卦象的表述。我们前面说过,《坤》卦的卦变实质上是象征阴气的生长过程,其中初六爻是阴气形成的开始,也是太阳到达夏至点后开始南归的时候,从此时开始一直到冬至点的半年时间里,气候将逐渐寒冷起来。如果说初六爻爻象《�》卦卦象" "是"履霜"的话,那么上六爻爻象《坤》卦卦象" "就是"坚冰至",这是初六爻辞的字面含义。
  与其它爻辞一样,这段爻辞除了其字面含义外,还有其隐寓。该爻辞的隐喻就是提醒受教者要掌握事物的变化规律,要学会从事物的开始就预知其结果,要能以小见大。这层含义需要结合《坤》卦的主题来理解。
  《坤》卦的主题就是"坤"字所代表的适宜于人居住和生活的土地问题。《坤》卦的卦爻辞始终围绕土地的重要性在讲述,这个重要性就是一句话:它是国家经济的基础,同时也是国家政治的命脉。作者怕受教者依然不重视,所以换一个讲话的角度进一步强调其重要性:要从平常的土地问题中看到它对国家命运的整体影响。以此,初六爻爻辞可译为:
  "正如践踏到地霜的时候,坚硬的冰冻就要到来一样。我们要从土地这个小问题上看到它对国家命运的影响。"
  "初六"爻爻象为《�》卦卦象" ",由《乾》卦" "演变而来。"�"有产生、遭遇等义,《乾》卦纯阳而生阴,正有遇阴之象。作者由此而联想到夏至节后的天气,所以有"履霜"之辞。在《坤》卦的六个变化过程中,初六爻只是开始,最终的结果是上六爻时的严寒,故有"坚冰至"之辞。
  我们在学习卦爻辞时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一定要围绕卦的主题去判断卦爻辞的内含。
  
  择地的原则
  
   初二(遁 ):直、方、大,不习,无不利。
  "直":端正、平直。
  "方":方正。
  "大":辽阔、广大。
  "不":副词,表示否定、禁止。
  "习":本义为鸟类频频试飞。引申为学习、熟悉等义。此处的"不习"之义有两种可能的含义:一是指未被开垦的生地;二是指人们不熟悉的土地。
  六二爻爻辞大意为:"平直、方正、辽阔是选择土地的原则,即使是陌生的未被开垦的生地,也没有什么不好。"
  六二爻爻辞中"直、方、大"的择地标准,是卦辞所述"先迷后得主"的结果,是周族几百年生存经验的总结。所以,这是个值得我们注意的标准,作者为什么要确定这个标准呢?因为它有两个好处:一是从技术上讲便于排灌;二是从管理上看有利于公平。
  从《周礼》中我们知道,周朝的农业规划是非常详细、具体的。每七人之家分地一百五十亩,其中耕种地一百亩,休耕地五十亩。这块地与邻地间有宽二尺的水渠,称为遂,遂边修四尺宽的小路,称为径;每十块地之间有四尺宽的水渠,称为沟,沟的岸上有宽六尺的道路,称为畛;每一百块田之间,有六尺宽的水渠,称为洫,洫的岸上有宽八尺的道路,称为途;每一千块田之间,有十六尺宽的水渠,称为浍,浍的岸上有宽十六尺的道路,称为道;每一万块田地之间有宽三十二尺的水渠,称为川,川的岸上有宽三十二尺的道路,称为路……
  周族的这种水利、道路规划是非常科学、适用的。而要实施其计划的前提条件是土地的"直、方、大",否则此计划是不可能达标的。今人怀疑《周礼》为后人的伪作,主要原因正是此问题。其实就周族而言,在肥沃的平原周原地区实施此标准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坤》卦"先迷后得主"的卦辞也说明,此标准应该是曾经发生过的事情。周族的兴旺也正是得益于周族从山上豳迁移到周原这块"直、方、大"的土地上来。
  《周易》的成书时间在商末周初,作者对"直、方、大"的土地之益印象深刻,所以才有此爻辞。至于周族灭商后能否在诸侯国成功推广此经验,那是另一回事。或者说"直、方、大"之辞可以反证,周族制定过的择地标准是有利于"井田制"的实施的。
  "直、方、大"的标准有利于井田制的实施,而井田制的实施不仅有利于排灌,更重要的是有利于管理。井田制的分田方法是将九百亩土地分成九块,由八户各耕种其中的一块,收入归个人所有。中间的田为共耕田,由八户共同优先耕种,收成作为税赋。这八户人家也就因此构成了一个基本行政单位,称为"井",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村民组,过去的生产队。
  这种分配方式最值得称道的就是公平、合理。九块田的面积、肥沃程度、排灌条件等大致相同,八户人因此不会因土地的好坏而发生矛盾。公田的面积比较稳定,收成与年成挂沟,不用担心交不起税赋,官民之间也就因此少了许多矛盾。所以我们说"直、方、大"有利于管理,是民与民、官与民能和平相处的前提,是社会稳定的基础。
  试想一下,如果田不在一起,水源有远有近,田有好有坏,如何公平分配呢?处理不好就会起纠纷。在几年前的农村,田地分配问题、税赋问题仍然是主要的矛盾,由此可见,作者提出的"平直、方正、辽阔"的三个选地原则是非常正确的,它是周族政权稳定的基础。当然,这个标准只适合于地多人少的过去,对今天的农村并不适合,现在农村人多地少的状况,没有选择的余地。现在连农业税也免了,矛盾当然就更少。
  中国历史上,大凡改朝换代或重大变革,均提出了土地的问题。毛泽东主席曾经说过:中国的问题是农民的问题,农民的问题是土地的问题。中国的近代革命正是从土地改革开始的,中国革命的胜利是得到广大农民支持的结果。邓小平主席的改革开放也是从土地的改革开始……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土地的问题是一个大问题。作者将土地的标准问题放在《坤》卦六二爻,作为安居乐业这个《坤》卦主题的重要条件提出来,是很能发人深思的。
  六二爻爻象为" "。在《乾》卦中,九二爻爻象为" ",爻辞为"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作者以九二爻之上的四阴爻象征周族井田制中的八块熟田,故有"在田"之辞。而这里的六二爻之上是四阳爻,作者由此联想到尚未开沟分割的生地,故有"不习"之辞。
  

作者:苕木匠 回复日期:2007-5-25 09:49:21 
 
   "乾卦卦象与上九爻象,它们画一样,注释不一样,有什么样的区别?请教"
  一.任何一卦的卦象都是由其反卦经过六爻的变化后产生的;
  二.六爻的变化象征时间的变化.或者说,任何一卦只有一个主题,而六爻分别象征该主题的六个发展阶段.
  三.就乾卦而言,上九爻是该卦六爻变化后的结果,它也就是该卦的卦象.
  四.爻辞是对其所象征的阶段的小结,而卦画是对整个主题的总结.
  

作者:基本前提 回复日期:2007-5-25 9:49:57 
 
  楼主持之以恒的做法让人佩服.

作者:苕木匠 回复日期:2007-5-25 09:50:34 
 
  而卦辞是对整个主题的总结.

作者:苕木匠 回复日期:2007-5-25 09:59:19 
 
  "百度找到的一个东西
    
    不知道是真是假。俺对这个没研究
    
    +++++++++++++++++++++++++++++++++
    《连山易》通考 "
  贵州水族发现"连山易"一事,我前一段注意到了,但至今未看见原文,从相关介绍的情况来看,应当又是假货.
  <连山易>与夏之前的政治及历史有关.并不神秘.我研究多年了,其卦序及功用我也基本知道.只是把它讲出来,还需时日.
  
  
  "楼主持之以恒的做法让人佩服."
  谢谢前提君及各位的支持.有人愿听,我就慢慢讲吧.各得其乐,呵呵.
  
  

作者:园林青 回复日期:2007-5-25 10:00:57 
 
  园林青

作者:园林青 回复日期:2007-5-25 10:03:35 
 
  大师 我写一个字 能否帮我起一卦 谢谢了
  
  明
  
  请您帮我用这个"明"字起一卦测一下今年的运气或身体健康情况

作者:letsvv 回复日期:2007-5-25 11:07:13 
 
  好文!留个记号

作者:letsvv 回复日期:2007-5-25 11:08:54 
 
  斑竹不给加精,每次来看都要找老半天,不方便,建议斑竹挂火球呀!

作者:goldspeed 回复日期:2007-5-25 11:26:48 
 
  写得很好,记号慢慢看

作者:梦回仙界 回复日期:2007-5-25 12:36:58 
 
  归来

作者:竹林访贤 回复日期:2007-5-25 13:31:31 
 
  报到,

作者:苕木匠 回复日期:2007-5-25 16:24:34 
 
  谢谢各位支持,咱们继续.
  
  把帝王的秘籍掀开――解读《周易》(49)
  
  造反是要有本事的
  
  六二(否 ):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
  "含":东西放在口里不咽下去,也不吐出来,就是"含"。引申为包含、包藏未露等义。
  "章":章的本义指完整的乐谱。
  古代的乐谱不象现在的流行音乐,什么乱七八糟的玩意都可以拿来唱。古乐的乐谱是很讲究的,其韵律力求与自然合拍。古乐是什么样子?我们已很难说清楚,但有四个特点是可以肯定的:
  一是古乐模仿的是大自然的声音,其乐器的制作以时间季节有关联,制作方式很复杂;
  二是古乐的用途是在祭祀时拱托气氛,以示效法,后来发展成宫庭音乐;
  三是古乐的使用要求很严格,什么样的级别只能使用什么样的音乐?只能由多少人来演奏?都是有硬性规定的。音乐是严格的礼仪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春秋时,鲁国陪臣季氏使用了八排人的舞蹈,为人师表的孔子曾拍案而起,怒不可遏地说道:"是可忍,孰不可忍"。因为按照当时的规定,诸侯只能使用六排三十六人的舞蹈,八排六十四人的场面太大,是周天子才能享受的规格;
  四是凡学音乐的,必须通韵律。而韵律是一门很高的学问,以阴阳、五行有关,以天文、历法、地理、气候、物理有关。学会了这些,还要学礼仪制度等等。所以音乐在当时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音乐学通了,天道、地道、人道的学问也就差不多了。
  据记载,舜的父亲就是学音乐的大师,孔子也是音乐大师,孔子开始收徒时,就是教音乐,然后才教礼仪。所谓礼乐文化,乐是根本,礼是依据乐的天道规则而制定的人的行为标准,是那时的法律,是大家认可的一种社会秩序和制度。现在说的法律一词,所谓"律"也是借用的古韵律的律。因此,音乐学通了,也就是学问到家了。不仅学问好,品德也一定是不差的,可以替天行道。
  "含章"直译应为"包含全部的乐章",意思是条件全部具备了。
  《�》卦九五爻爻辞"以杞包瓜,含章,有陨自天"中有"含章"一词,比喻腹中成形的婴儿。
  这里的"含章"本来是对植物即将成熟时的表述,因为六三爻处《坤》卦之中,是六二爻选择土地然后播种后的阶段,到六四爻"括囊"时已经是收获之时。作者在此是与植物的生长成熟来比喻国力的增强。
  《坤》卦以土地为主题,有了好的土地资源,国家就会富强,经济和军事地位也会相应的提高,这就是称王的本钱,也是"含章"的寓意。
  "可":表示肯定、许可。
  "贞":主持。
  "含章可贞"的字面大意为:"具备了完整的乐章,可以主持。"主持什么呢?没有说。结合后一句"或从王事"的爻辞分析,这一句应有"不从王事"的意思。不从王事就是搞独立,就是自立为王。所以,这一句话的真实含义应为:
  "具备了王者的条件,可以自立为王。"
  "或从王事"
  "或":通惑,相当于或者。
  "从":本义为跟随、随行。引申为追逐、依顺等义。
  "王":甲骨文有三种写法:初字" ","大"字立在地上,表示是地上能力最大的人;后变为" ","大"字头上加了象征天的一横,顶天立地之义。天地之间已经没有空隙了,比" "字更高大。马季吹牛皮的相声段子:"上嘴皮顶天,下嘴皮触地"的灵感大概来原于此字。此字仍未突破天地之间,造字者继续改进,"王"字由" "变为" ",抽象成天道、地道、人道一律贯通,不仅人间第一,天地也知,成了通才。"王"字的这种变化,中心意思只有一个:老子天下第一。所以"王"字一直是古代统治者所喜欢的称号,也是他们的通用名,如商王本来称为帝,但也叫帝王。周王本来自称天子,也可以称为王。周文王闹独立时,也是自称为王。但这个"王"字是不敢随便称的,只有具备天下第一大哥的实力才敢称王,否则会遭到毁灭性的打击,春秋时楚国国君称王,就曾被其它诸侯国兴师问罪。秦始皇时改称皇帝,王的用意才降了一等,成了皇帝之下的最高封爵名。这里用为最高统治者的称呼,应指商王。
  "事":古文事、史、吏为一字,其本义为官职、职务、职业等。后引申为事情、侍奉、任用等义。这里用本义。
  "或从王事"的意思就是:"或者服从国家最高统治者,接受他任命的职位。"这句话紧接前一句的"含章可贞",是自立为王之外的又一种选择。
  "无成有终"
  "终"和"成"字的含义基本相同,都是完成、终结的意思,它们的区别在什么地方呢?一是有为;一是无为。"成"字的甲骨文象兵器,是人凭借武力强求而成的,是人以武力作后盾,有意识、有目的地完成的,我们经常说"成就一番事业"就是这个意思,是需要人通过努力才能达到的目的。而"终"字是自然现象,"终"字的甲骨文象二至日日影回归点,太阳运行到那里自然回归。万物该生的生,该死的死,不用人努力就可以自然而达到的。
  "无成有终"的字面含义就是"没有人为的策化所取得的成就,但也会自然地达到目的。"策化什么?达到什么目的呢?这句话要结合前两句一起读就清楚了。结合前两句的意思,六三爻爻辞可译为:
  "具备了为王者的条件,就可以称王。但即使是自己不称王,而是继续臣服于旧王,最终的结局不用你去策化,也还是可以成为王。"
  《史记&#8226;周本记》说:"天不享殷,乃今有成。"大意为;"上天决定不要殷商继续享有治理天下的权力,所以才有了我们周族今天能够取代商族为王天下的成就。"这里所说的"成"字与"无成有终"的"成"字取意完全一样。
  这段爻辞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非常深刻而又有趣的问题,就是称王不称王的问题。孙悟空有了一点点屁本事,自以为了不起,要称王,自封了一个"齐天大圣",又大闹天宫,讨了一个"弼马瘟"的官。他虽然因为喊出了"皇帝轮流坐,明日该我家"的造反口号而大快人心,但终究被压在五指山下,五百年不得翻身。而作者在此却说出了"或从王事,不成有终"的话。他说你有了称王的本事,可以称王,也可以不称王,不要着急地去抢那把交椅坐。只要你有真本事,人们终究会愿意跟从你,终究会抬你出来坐轿子。抢轿子坐没有被人抬上轿子坐过瘾。这个观点很重要啊!没有大智慧说不出来。一本《道德经》玄之又玄,反复叙说的道理其实就是这几个字中的道理。周文王在"天下三分得其二"的情况下,依然对商王称臣,也是走的"无成有终"的路子。生活中常有些人一辈子劳苦功高,其结局却十分悲惨,吃亏就吃在这几个字没有弄明白。如果你没有本钱,最好还是安分守己的好。有了本钱,更不用着急。
  话又要说回来了,这段爻辞所述的道理值得深思,但这个道理还不是这段爻辞的中心思想。这段爻辞的中心思想是在向受教者说明优良土地的重要性,有了优良的土地资源,就有了充足的国力。有了充足的国力,就有了发言权,就有了追随者,这时不论你想不想成为王,终究会坐上这把位子。由此可见经济是基础,土地是根本。
  呵呵,"地利"果然利害。什么是今天的"地利"?什么是我们的"地利"?
  六三爻象为" ",《否》卦卦象。"否"即否定,有推翻之义,故有"含章可贞"等造反之辞。
  
  

作者:不说不爽 回复日期:2007-5-25 16:34:18 
 
  我继续每天一顶!

作者:基本前提 回复日期:2007-5-25 17:01:52 
 
  强,随着楼主每天学易经.

作者:不居士 回复日期:2007-5-25 17:44:43 
 
  开心

作者:竹林访贤 回复日期:2007-5-25 19:00:37 
 
  粉丝

作者:wlfy007 回复日期:2007-5-25 23:07:14 
 
  楼主好,我怎么看不懂你在说什么?
  
  对于我这种高中语文就学的很烂的人该怎么来看你的大论?
  
  换句话说,你怎么讲才能让我看明白呢?
  
  我很想看懂,可就是看不懂您讲的

作者:疾走小鸡 回复日期:2007-5-25 23:22:44 
 
  做个记号,扫盲

作者:以梦做驴 回复日期:2007-5-25 23:41:22 
 
  3

作者:yunheren820 回复日期:2007-5-26 10:19:59 
 
  写的好,每天敬读
  

作者:苕木匠 回复日期:2007-5-26 10:36:28 
 
  谢谢各位.继续.
  把帝王的秘籍掀开――解读《周易》(50)
  
  政治家不要钻到钱眼里
  
  "六四(观 ):括囊,无咎无誉。"
  "括":结扎、捆束。
  "誉":称赞、赞美。
  六四爻爻辞的字面大意为:
  "扎紧口袋,没有过失,也不值得赞美。"
  "括囊"的本义为扎紧口袋,六四爻所处时间当为深秋,此时正是收获的时候,将丰收的果实装入袋中就是"括囊",这是"括囊"的本义。
  但"括囊"为什么就"无咎无誉"呢?依《周易》双关语的写作特点,这里的"括囊"应该是比喻谨慎的财政政策。勤俭节约历来是我们提倡的美德,将财政这个大钱囊扎紧当然没有过错,所以说"无咎"。问题是既然"无咎",又为什么"无誉"呢?这就涉及到政治家们的谋略了。
  前面的爻辞说土地是根本,有了良好的土地就可大力发展经济。经济发展了,就有了称王的本钱,看来财富真是一个好东西。但作者又担心受教者错误地理解其本义,所以在此接着说"括囊,无咎无誉":钱财也不可看得太紧。
  谨慎的财政当然是没有过错的,但一毛不拔也不可取,因为钱财是要用的,不用就体现不了它的价值,就不能收买人心。如果我们注意一下政治家们的传记就会发现,古今中外的优秀政治家,绝大多数都将钱财看得很淡,他们往往有大量的财源,却总是不够用。"括囊,无咎无誉"就是在教导王子们,一个好的政治家不要把钱财看得太重。要看重什么呢?下一段"黄裳,元吉"的爻辞是最好的回答,权力才是政治家们所追求的目标。
  六四爻爻辞大意为:"将财富管紧,没有过错,也不值得赞赏。"
  六四爻爻象为" ",《观》卦卦象。"观"即观察之义。《坤》卦以土地为主题,作者将土地的问题作一个很大的问题提出来,是因为土地是税收的源泉。有了好的土地,才能富国强兵,腰杆子才硬,才有发言权。但土地本身不是政治家追求的目标,土地所生的财富也不是政治家所追求的目标。要将土地、财富和权力之间的关系观察清楚,不要搞错了,成了一毛不拔的守财奴,故有此爻辞。
  
  黄袍加身梦最香
  
  六五(剥 ):黄裳,元吉。
  "黄":《说文》:"黄,地之色也。"甲骨文"黄"字象箭矢穿田而出,应是一个会意字,会田中生长之物。金文"黄"字从田从光,进一步明确了其田中之色彩的含义。植物的色彩很丰富,但在初生时,绝大多数都是呈淡黄色,所以,"黄"字的本义应为地中植物初生时的颜色。又引申为指婴儿或三岁以下的幼儿。《新唐书&#8226;食货志一》:"凡民姓生为黄,四岁为小,十六为中,二十一为丁,六十为老。"所谓"黄毛丫头"也是取此意。同时,依古人五行的观点,黄色也是东西南北中这"五方"里面"中"的颜色。
  "裳":古代称下身的衣服为裳。
  "黄裳"直译即:"黄色的裤裙。"这当是对深秋初冬季节来临时大地的描述。此时地表上的草木枯黄,而《坤》卦以地取象,与以天取象的《乾》卦相比为下,故称为"黄裳"。
  "元吉":完满的根本。
  "黄裳,元吉"的爻辞如果直译,有两种可能的含义:一是"黄色的裤裙,是完满的根源。";二是"婴儿的服装,是完满的根源。"依《周易》双关语的写作特点,这两种可能的含义均是指向对权力的比喻。
  首先,黄色是五行五方观点中处中的颜色,代表中央。《逸周书&#8226;作洛》:"周公……及将致政……乃建大社于国中,其谴东青土,南赤土,西白土,北骊土,中央衅以黄土。"就是取黄色为中央的象征,穿上黄色的衣裳也就是象征掌握了中央的权力。
  其次,古人常与"子"比喻新政权。这也是《周易》中常用比喻,在下一卦《屯》卦中就有此喻,这种比喻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新生的政权"。故"婴儿的服装"也就是新政权的象征。以此,六五爻爻辞可以译为:"掌握中央王权,是完满的根本。"
  这是对上一段爻辞的进一步说明,前面说财富并不重要,那么什么是重要的呢?权力。权力才是完满的根本,权力才是政治家们的目标,权力才是消除威胁,通向安宁与和平的最好东西。注意,这是周族王子们的教材。我们这些下岗职工最好是不要做这种梦,否则有麻烦,饭会烧糊的,婆娘会吵架的,呵呵。
  六五爻爻象为" ",《剥》卦卦象。卦形像长袍,故称为"裳"。同时"剥"有剥夺之义。《剥》卦五阴爻强壮,正剥落上九唯一的阳爻,有剥夺王权之象,故有此除旧换新之辞。
  
  天上不会掉馅饼
  
  "上六(坤 ):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于":介词。相当于"在"。
  "野":《说文》:"野,郊外也。"《尔雅&#8226;释地》:"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牧,牧外谓之野。""野"字的本义为郊外。古代国境线并不严格,故"野"也指国界、边境。
  "其":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她、它、他们等。
  "玄":《说文》:"玄,幽远也。黑而有赤色者为玄。象幽而入覆之也。"《玉篇&#8226;玄部》:"玄,妙也。""玄"字的本义为赤黑色,一般训为黑色或黑中代红的颜色,但为什么要这样训?为什么"玄"字有赤黑之义?古人买关子,未讲清楚。其实,"玄"应该是指黎明来临时,曙光初照那一刻的天色。这时的天色美妙、深远。故又引申为神妙、深远、玄虚、寂静等义。
  "龙战于野,其血玄黄"的字面大意为:
  "苍龙七星宿即将来临,阴阳之争将引发激烈的战争。"
  这段爻辞显然是描述冬至节来临前的天象。此时阴气达到最旺盛之时,代表阳气的龙星宿即将出现。但是从五行配五方五色的角度考虑,"其血玄黄"的说法又显然不符,因为苍龙星宿为东方,颜色为青色。而冬至时与之相交的西方七宿的颜色为白色。依此,后一句爻辞应为"其血青白"才对。为什么作者要写作"其血玄黄"呢?原因是二十八个星宿被古人划分为四象,分别象征少阳、老阳、少阴、老阴,而作者在此只想分阴分阳,所以星宿的四种象征色不能够满足作者的需要,所以作者另有所选。他选取了日夜交替时的颜色以象阴阳。黎明前的颜色为玄色,黎明初的颜色为黄色,故有"其血玄黄"之辞。
  这句爻辞的寓意是商周之战。因为商人发源于今河南北部,处中国当时版图的北方,故崇尚黑色。而周人发源于今陕西的黄土高原,故崇尚黄色。这句爻辞是对上一句爻辞的进一步说明。获取政权是完满的根源,但是天上不会掉馅饼,政权并不会被人送上门来,是要自己去取、去争、去夺的,对方也会尽全力捍卫自己的政权,因此战争不可避免,流血不可避免。抬轿子的是自己人,不要指望你的敌人也来抬轿子。那就是东郭先生了,呵呵。
  上六爻爻辞大意为:"为最终获取政权,必将有一场惨烈的战斗。"
  上六爻爻象为" ",《坤》卦卦象。此爻象六爻该阴,进一步发展,阳气将逐渐恢复,就是《复》卦卦象" ",为《乾》初九爻爻象。故有"龙战于野"的爻辞。
  
  "用六,利永贞。"
  "用六":"用六"与《乾》卦"用九"一样不是序数词,而是正文。意思是:"对《坤》卦六个阴爻变化所显示的道理的运用"。这是一句总结性的话。《周易》六十四卦中,只有《乾》《坤》两卦有这种总结语,我们暂时将其称为爻后语或总结词。
  "永":久远、永久、延长。
  "用六,利永贞"的大意为"对《坤》卦六爻变化所显示的道理的运用,利于永远保持其正确的认识。"
  
  《坤》卦卦爻辞的解释到此也算讲完了。与《乾》卦一样,我们可以将其要点总结为以下几点:
  1、 作者将《坤》卦卦画所象征的六爻的变化过程,视为夏至日到冬至日这六个月里阴气的生长过程;
  2、 作者描述了夏至日到冬至日这个时间段里,地上的气候和物象;
  3、 作者在卦辞中,以历史的经验为例,讲述了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性。并提出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一是和平;二是富足。作者使用了"坤"、"牝马"、"攸"、"安"等词来表述这种理想的环境;
  4、 作者在爻辞中讲述了如何去获取这种环境的方法和条件:
  一是要具有远见卓识的能力(履霜,坚冰至);
  二是要取得良好的土地资源(直、方、大,不习,无不利):
  三是强调了实力的重要性(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
  四是正确对待财富(括囊,无咎无誉);
  五是夺取制高点的政权,消除威胁(黄裳,元吉);
  六是作好战争的准备(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作者:竹林访贤 回复日期:2007-5-26 10:39:05 
 
  每天一顶

作者:基本前提 回复日期:2007-5-26 10:43:52 
 
  精彩.

作者:不居士 回复日期:2007-5-26 11:33:05 
 
  爻辞与爻之间有什么关系啊?
  

作者:清风潇影 回复日期:2007-5-26 11:46:10 
 
  留名待续

作者:听说想 回复日期:2007-5-26 13:28:27 
 
  
  
  见证又一个文化超女诞生的可能性!
  
  

作者:不居士 回复日期:2007-5-26 14:41:42 
 
  作者:不居士 回复日期:2007-5-26 11:33:05 
    爻辞与爻之间有什么关系啊?
  我把平常心给搞丢了所以忍不住问了这一句
  
  
  

作者:7岁小孩练打字 回复日期:2007-5-26 15:12:39 
 
  坏东西

作者:梦回仙界 回复日期:2007-5-26 21:11:11 
 
  楼主发的太快了,还没有时间消化。
  天涯太小了,支持楼主到处转转。

作者:水勾凉粉 回复日期:2007-5-27 8:28:23 
 
  ding

作者:苕木匠 回复日期:2007-5-27 12:38:41 
 
  谢谢各位,继续.
  
  把帝王的秘籍掀开――解读《周易》(51)
  三、《屯》卦:谨小慎微立新政
  春雷响过地梳妆,
  封邦立侯护朝堂。
  浮财散去买人心,
  台前歌舞台后伤。
  
  (原文) ( ):屯,元亨,利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
  
   上六(屯 ):乘马班如。泣血涟如。
  九五(益 ):屯其膏。小贞吉,大贞凶。
  六四(颐 ):乘马班如,求婚媾。往吉,无不利。
  六三(噬嗑 ):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几,不如舍。往吝。
  六二(离 ):屯如�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
  初九(大有 ):磐桓,利居贞,利建侯。
  
  
  封邦建国立诸侯
  
   ( )屯,元亨,利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
   《乾》卦讲天时,《坤》卦讲地利。有了天时与地利的良好条件,万物就得以生发,所以,作者在《乾》、《坤》两卦之后接着讲象征草木初生的《屯》卦。"屯"字的初形像一粒头顶甲壳的豆芽菜,是对草木始生、种子破土而出时的形状所着的描述。
   初生太艰难,所以"屯"字又有了艰难的意思。同时,古人又将当时的村落称为"屯"。村落是人、财、物集中的地方,故"屯"字又引申出了聚集、蓄积之义。
  "屯"字的初生、艰难、蓄积三层含义在本卦中均有运用,其中卦辞中的"屯"字取初生义。六二爻辞"屯如�如"的"屯"为艰难义。九五爻辞"屯其膏"的"屯"为蓄积义。
  作者在《乾》卦中以天时为题讲述了为王者所需的人气支持,在《坤》卦中以地利为题述说了立国之本的居住环境的重要性。有了对这两个问题的正确认识和由此创造的条件,就可以如《乾》卦九四爻爻辞"或跃在渊"及《坤》卦六四爻爻辞"含章可贞"所说的那样称霸建国,所以作者在《屯》卦中以周族灭商建国为例,讲述了建国之初的政治要点。卦辞中"屯"字的含义正是取其初生之义比喻周王朝的建立。
  这段卦辞分三个部分�"屯,元亨,利贞"是第一部分。其中"屯"是主题,"元亨"是对主题的定性。打烂一个旧社会,是为了建立一个新政权。不破不立,破不是目的,立才是目的,象征建国的"屯"正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基础。"利贞"是告诫词。作者提醒受教的王子们注意。注意什么呢?"勿用,有攸往。"得民心者才能得天下,有了民众的拥护才能够获得一个稳定的政治局面。如何才能做到这点呢?"利建侯":利于建立国家大法和分封诸侯。"利"字是针对前一句而言的,这样做了才"利""有攸往"。这段卦辞译成白话应当是这样的�
  "立朝建国,是亨通的基础,利于对此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能得到民众的拥护,才能有一个安定繁荣的政治局面。建立完善的国家法规、分封诸侯,以确立新的社会制度,才有利于实现此目标。"
  这句卦辞的关键是"利建侯"三个字。
  古代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天子、三公及天子之后称公,大国国君称侯,小国国君依次称为伯、子、男。为什么要选"侯"这个字作为仅次于王公的爵位称号呢?这是取其听命于王的意思。
  "侯"字的本义是古代贵族们平时练习射箭时所用的射布,也即箭靶子。古代传令以箭为执,所以也叫传箭。"王"者之令通过"公"传给"侯","侯"接箭令,不正好是个箭靶子是什么?所以称为"侯"。
  "建侯"是一件事,但包含有两层内容。一是确立新政权的法规和制度�二是建立建全落实这些制度的管理机构。对于一个初建的新政权来说,没有什么事比这两项事务更为重要和迫切的了。建国的实质是一个政权推翻了另一个政权,旧的秩序和制度被打破,社会暂时处于无政府状态,所以,建立新的国家制度及其管理机构就显得十分迫切。
  如果从谋略家的眼光看,这一段爻辞的重点则应当是在教王子们分饼子的重要性。呵呵,一个好汉三个帮,江山打下来了,别吃独食哟,赶快论功行赏地给这些帮手们各送一顶帽子戴一戴。大家得到了自己作为帮凶的好处(建侯),就会拥护你(勿用),这个江山也就可以坐稳了(有攸往)。大家看这段话是不是这个意思?周武王灭商后大封诸侯,"以蕃屏周"的行为及分法可以为此卦辞作注。
  
  把饼子分好
  
  "初九(大有 ):磐桓,利居贞,利建侯。"
  
  古代交通不便,出行或传递信息全靠骑马和徒步。为了给这些过客提供歇脚休息的地方,就在交通要道沿途修建了很多客站,称为驿站或邮亭。邮亭的大门两旁一般都会竖立两根木柱,这两根木柱就是"桓",也称为"表"。不仅邮亭门前有"桓",古代宫庭、寺庙、桥梁及墓地等建筑前也常常会立"桓"。北京天安门金水桥旁立着的那两根著名的华表就是石制的"桓"。这些桓是干什么用的呢?
  "桓"的原形其实就是古代观测日影的表杆。表杆的主要功能有两个�一是察时定节�二是辩方正位。也就是确定时间和方位。现代人称计时器为表,就是因为古代的表杆有计时的功能而借用其名。
  表杆的这两个功用对古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石,也是我国古代政治的基础。从《尚书&#8226;夏书》、《周礼》等文献资料看,古代农业的发展,官员制度、城建规划、礼议、法规等无不是依从表杆所测定的"天道"规律来行事。或者说它像一根巨大的指挥棒牵动着国民的行为,古人于是取其象征性而竖立在宫廷门外以作为政权的标志。
  它还有一层含义,就是表杆所测的太阳变化规律恒久不变,古人以此作为一种公正贤良的标识物。古代墓地的表杆即取其义。
  "磐"就是那种巨大而稳定的石头。
   以此,"磐桓"的字面含义就是:"用大石头固定表杆。"寓意为:"巩固新政权。"
  紧接着"磐恒"一句,作者连说了两个"利"字:"利居贞"、"利建侯"。这两个"利"字是说如此这般地去做了,就有利于"磐恒"。这是《周易》的行文特点,作者深入浅出,先提出问题,再一层层为王子们讲述解决的办法和要点。这是一种非常高明的教学法。我们如果将"利"字理解成是某时某刻适宜于干什么的意思,那就大错而特错了。
  "利居贞"的字面含义为�"利于对居住地的划分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也可以把这三个字与"磐恒"连起来理解为:"正确地认识到对居住地的划分问题,有利于巩固国家政权。"
  这句话很严重啊,居住地的问题难道真有这么大的利害关系吗?当然,不事先把地分好,这"侯"又如何"建"呢?分赃不匀,打破脑壳哟。
  《周礼》是周朝的法律文本,制定了非常详细的人事规范。在这本书的第一篇《天官》的开头第一句话是这样说的�
  "惟王建国,辩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
  大意为�"王建立国家时,首先要辨别确定东南西北的方位,勘定王所居宫室的位置,以此为中心,划分王所在的土地,营建宗庙、朝庭、市渠、道路,并度量郊野的土地进行分封,实行井田制度。设置各级官员,执掌各自的职守,辅佐王治理国家,使民众不脱离中直正确的范围。"
  在《周礼》的《地官》、《春官》、《夏官》及《秋官》各篇中,都是以这一段话开宗明义,可见它是《周礼》的总纲。这个总纲中的"体国经野"四个字,也就是本爻辞中的"居贞"的含义。或者说所谓"居贞",实际上也就是要论功行赏,对受封者的土地进行公正、恰当及明确的划分,它是周朝封邦建国的政治基石。
  《屯》卦初九爻可译为�
  "为巩固国家新生的政权,利于依礼制的规范,公正、恰当、明确地划分其分封的土地资源,然后建立法规,并设官分职、分封诸侯,以建立建全国家的各级管理机构。"
  这句爻辞实际上是在说要把赃分均匀,分明确。在第一章"封邦建国"一节中,我们介绍过周初的饼子分法,可以参照。
  初九爻爻象为" ",是《大有》卦卦象。爻象形状如躺在地上用于测表杆所投日影的圭,故有"磐桓"之辞。"大有"的意思是收获极大,故有"建侯"之辞。
  

作者:苕木匠 回复日期:2007-5-27 12:44:37 
 
  "天涯太小了,支持楼主到处转转。"
  这里不错,我很喜欢.
  也不知哪里有更好的转处啊.
  

作者:忙云野鹤 回复日期:2007-5-27 13:03:54 
 
  进入天涯看到的第一篇文章,有点神秘或者杜撰但又不失厚重...只是累眼没法解决~!

作者:不居士 回复日期:2007-5-27 13:26:16 
 
  天天都要来学

作者:今天想想 回复日期:2007-5-27 13:32:53 
 
  顶

作者:废徐 回复日期:2007-5-27 14:11:54 
 
  这样写下去就很好,没人闹场子了,清静了不少

作者:基本前提 回复日期:2007-5-27 14:25:18 
 
  好,解开了很多易经难懂之处.

作者:jiajiaing 回复日期:2007-5-27 14:49:10 
 
  标记

作者:竹林访贤 回复日期:2007-5-27 14:56:37 
 
  照例一顶

作者:Gooh 回复日期:2007-5-27 17:27:16 
 
  仔细看了第一页。
  敬佩楼主。

作者:梦回仙界 回复日期:2007-5-27 17:30:52 
 
  经过一阵风波,着实冷清了不少。楼主如果不太忙的话,可以到央视和凤凰卫视的论坛上看一下,看有是否适合再新开一片地盘。

作者:Gooh 回复日期:2007-5-27 17:39:14 
 
  感觉在这里连下去很好啊。正如楼主所说的"择天然良材,栖有缘人家"

作者:liwx0064 回复日期:2007-5-27 23:11:25 
 
  终于看完了...期待下文~
  但是其间有个叫 林深儿的"儿"确实讨厌,气量狭小且喜大言!
  总是喜欢说什么:我在这里善意的提点一下,你还不上路。。。 云云,好像自己是个大家一样,很是讨厌,没有谦虚的精神,不是治学的态度!
  我只知道,起码LZ给我们普及了易学的知识,你这个贱人却只会在那里装那个什么,一旦有人不同意自己的观点,便立刻撕下伪君子的面具下来,显得面红脖子粗,要跟人讲狠,很有点网络上小愤青的风格
  如果您认为这里的帖子您都瞧不上眼,您就出去另开新帖陈述您正确的易学理解吧~

作者:苕木匠 回复日期:2007-5-28 10:04:09 
 
  把帝王的秘籍掀开――解读《周易》(52)
  
  准备要充分
  
  六二(离 ):屯如�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
  
  "屯如�如"四字是描述一种徘徊不定、原地踌躇的状态。其中的"屯"字取其艰难义。"如"是好像的意思。"�(zhan粘)"字为原地转动、移动,徘徊不进貌。
  "班"字的本义为以刀分玉。瑞玉是古代的信物,王分封诸侯时按等级排列分发端玉,上朝也得手持此信物。所以,"班"字也就引申有颁布、赏赐、序列、排列整齐等义。这里用整齐排列义。"乘马班如"的意思是说:"满载人员的车马排列整齐而又观望不发。"
  他们是谁?要干什么?作者接着写道:"匪寇,婚媾。"原来这是一支去娶亲的队伍,而不是去打劫的强盗。
  既然是娶亲,那就走啊,为什么不走呢?作者说:"女子贞,不字。"哦,原来这个女子是个己经结过婚,有了家室的人,她不能再结第二遍婚,呵呵,怕犯"重婚罪"。这里的"字"是生育的意思,而"贞"字用的是主持之义。
  怎么办呢?"十年乃字"。注意啊,这里来了两个需要"脑筋急转弯"的字。就是"十"字和"年"字。"十"字在此是用的完备至极的意思,而不是作数词用。《说文》:"十,数之具也。一为东西,丨为南北,则四方中央备矣。"我们现在仍在说的十分、十足、十全十美等词有本爻辞中"十"字的影子。而"年"字是成熟的意思,而不是作名词用。《说文》:"年,谷孰也。"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年乃就一切谷类全年的成熟而言。"以此,"十年乃字"的大意为:"待准备周全、条件成熟后,她才会来生育孩子。"
  《屯》卦六二爻辞直译后的大意就是如此:
  "乘马的队伍排列整齐而观望不前,他们在原地徘徊。不是去抢劫,而是去求婚。被求的女子已经在主持她自己的家,不愿再婚生育。只有待我们准备周全,条件完全成熟后,她才会来婚配生育。"
  很奇怪的一段话,我们前面刚说了这是一本王者之书,作者怎么去扮演第三者的角色了,难道周室找不到一个能配周王的处女?其实这是一段很好的比喻,讲的是周族灭商前夕的商周关系。
  "屯如�如,乘马班如"的大意是说周族灭商的军事准备已经完成时,并没有马上去夺取商王的政权。为什么呢?因为"匪寇,婚媾。":我们这次的行动不是如强盗土匪抢劫一般地去捞一把就回,而是要如男女婚配一样地去与商族长期相处,是去掌权的。有什么问题吗?因为"女子贞,不字。":商族自己正拥有着政权呢,他们不会主动放权来帮助周族建立新的政权。怎么办呢?"十年乃字。":待我们将一切准备就绪,条件完全成熟后,他们就不得不下台滚蛋了。周族还有什么没有准备周全呢?下一段爻辞会作说明。
  理解这段话的关键是要理解"女"、"字"、"婚"等字及"十年"一词的含义。"女"字的本义当然是指以男人相对的女人。但这里却是作者设的比喻,以家庭关系中处于被支配一方的女人,比喻在周商关系中将被剥夺其政权而处于周族支配下的商族。商周之际的社会结构尚是以家族为主要单位,人们常以通婚的方式来缓和国与国、族与族之间的矛盾。作者在此正是以当时的人们常用的这种方式来形容商周的关系。在《周易》中,类似的比喻还有很多,如《泰》卦六五爻的"帝乙归妹",《小蓄》卦九三爻的"舆说辐,夫妻反目"等。这种比喻并不是《周易》作者的独创,而是那个时代的通用比喻。如《诗经&#8226;鲁颂&#8226;闷宫》:"无贰无虞,上帝临女。"《尚书&#8226;酒浩》说:"明大命于妹帮"等,其中的"女"、"妹"字均是此用法。又如《屈原列传》说:"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其中的"婚"字也与本爻辞中的"婚"字用法相同,比喻和好的关系。
  "字"的本义是生育,作者以此字来比喻周族将诞生的新政权。这种比喻我们今天仍然在使用,所谓"新生的政权"、"新政权在诞生"等即此用法。
  "十年"不是时间单位,而是用其本意,即完全成熟的意思。
  这段爻辞实际上是在向王子们强调夺取政权的复杂性:它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关系到国家今后长治久安的问题,关系到你能否坐稳这个打下的江山问题。弄不好就是军阀混战,天下大乱。大意不得啊。如果意译的话,这段爻辞应当是这样的:
  "灭商前夕,周族的军事准备已经完成,但却犹豫不决,没有立即去夺取商族的政权。因为政权的更替不能像抢劫的强盗和土匪的掠夺一般蛮干,而是要如男女婚配一样精心准备。商族当然不会主动放弃已有的政权,而来帮助周族。只有当我们一切都准备周全,条件完全成熟后,才可以去推翻商王,从而建立属于我们的新政权。"
  六二爻爻象为" ",《离》卦卦象。爻象形状如一张捕鸟的网正张网以待,故有"屯如�如,乘马班如"一句。"离"字的本义为黄莺鸟,黄莺鸟歌声美妙,历来是爱情鸟的象征,故有"匪寇,婚媾"的爻辞。
  
  
  最难求的是相才
  
   六三(噬嗑 ):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几,不如舍。往吝。
  "即"是靠近、追逐的意思。
  "鹿"是哺乳纲鹿科动物的通称。
  "虞"是是商周时期掌管山泽禽兽的官职。
  "几"是"�"的简体字。细微的迹象、事情的苗头或预兆等义。
  《屯》卦六三爻爻辞如果直译的话,大意为:
  "追逐野鹿而没有管理森林的虞人带领,要考虑进入森林后可能出现的后果。品德高尚的领袖明察秋毫,认识到如此追逐,还不如暂时放弃的好,因为盲目地进入山林会有危险而留下悔恨。"
  表面上看,这是一段讲打猎常识、经验的爻辞,其实这段爻辞仍然是在讲治国的道理。前面说周族灭商的军事准备已经完成,但却没有急于去夺权,因为还有些工作未做好。什么事这么重要呢?这里就是作者的解释。
  "即鹿无虞"的意思是说:取代商王的政权还缺少一个管理这个政权的能人。作者深知得天下容易,治天下难的道理。就当时的形势而言,周族只是一个暴发的小邦国,根本没有协调邦国的经验,而商族四百多年的治国经验是不透明的专利品,在臣民看来,其治国术中还有很多神秘性。周文王之所以在得到商王三分之二的天下后,仍然没有急于夺权,就是对如何建立和管理新政权没有把握。就是在寻找一个能够承担起协调诸侯、管理政权的人,就是在提前谋划得天下后的应对措施。从周族的历史看,直到姜子牙加入周族的阵营,这个问题才算基本得到解决。善用瞒天过海之术,又熟悉商王朝及历代治国方略的姜子牙,正是周族所寻找的这个"虞人"。如果事先没有一个周密的计划,战后的混乱局面是无法想像的。而周室灭商后的井井有序,正说明周族的统治者提前就作好了充分的准备。这段爻辞实际上是在以周族开国的史实说建国的要点――相才的重要性。《乾》卦九五爻辞所说的"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中的"大人"也正是指这里所说的"虞人"。
  理解这段爻辞的关键是要懂得"鹿"字及"虞"字的寓意。
  鹿四肢细长,善跑,听觉及嗅觉也很灵敏,其中的雄鹿还有一付十分美丽的鹿角。也不知是因为鹿的生理特性让古人看中,还是鹿角的"角"与爵位的"爵"同音的原因,古人常以"鹿"来比喻政权和爵位。如《史记&#8226;淮阴列侯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就是以"鹿"比喻秦二世的帝位、秦朝的政权。商王帝辛的宫殿取名为"鹿台",也即帝王之台义。成语"逐鹿中原"、"群雄逐鹿"与这句"即鹿无虞"的爻辞对"鹿"字的用法是完全一致的,均是比喻帝位、王权。
  古代以农业立国。除粮食收入外,山泽禽兽则是其主要的经济来源。所以虞官的职位是十分高的,相当于后世宰相这一级的官员。《尚书&#8226;舜典》说:"帝曰:'俞!咨益,汝作朕虞。'"以益的功绩,帝舜只给了他这样一个官,可见其重要性。所以不要将这个官职当成了一个小萝卜头的乡长之类的土地公公。要知道那时的资源是十分有限的。
  以此,这段爻辞可以译为如下一段:
  "夺取商王的政权后,还缺少一个能够管理这个政权的能人。我们因此而要考虑灭商后可能出现的严重后果。我们的君王明察秋毫,认识到以其盲目的行动,还不如暂时放弃的好。因为盲目的行动将会造成难于挽回的严重后果而留下遗恨。"
  六三爻爻象为" ",《噬嗑》卦卦象。"噬嗑"指人或动物吃东西时的动作,其爻象像口中含物,将咬未咬之状,故有此爻辞。
  
  
  "六四(颐 ):乘马班如,求婚媾。往吉,无不利。"
  六四爻辞大意为�"乘马的队伍排列整齐去求婚,这次行动取得了圆满的结果,没有什么不好的事发生。"爻辞讲述的是武王灭商计划的顺利实施。
  记住我们前面说过的爻变问题:一卦六爻象征着事物发展的六个阶段。姜太公这个大忽悠来了,还会有什么问题呢?那不是"治大国若烹小鲜"。呵呵。
  六四爻爻象为" ",《颐》卦卦象。"颐"字取义为人的腮帮,引申为营养等义。爻象像人张口之形,较前一爻的《噬嗑》卦象,少了一根横在口中的硬物,故有此爻辞。
  

作者:基本前提 回复日期:2007-5-28 10:27:28 
 
  通俗易懂,茅塞顿开.谢楼主.

作者:苕木匠 回复日期:2007-5-28 10:47:22 
 
  "爻辞与爻之间有什么关系啊?"
  
  一.<周易>六十四个卦画不是<周易>的作者发明,而是<连山易>作者的发明.
  二.<连山易><归藏易>及<周易>的作者对六十四的象征意义作出了不同的解释.或者说,六十四卦象的问题很复杂,其中即包含有发明卦画者的原始卦象,也包括<归藏易>及<周易>作者所理解的卦爻象.还包括后世的各类大师们的附会.
  三.就<周易>而言,作者打乱了原始卦序,对六十四卦给予了重新的定义.
  四.作者将每卦视为一件事,每爻视为该件事从生到死,从产生到消亡的一个阶段.或者说,爻变的实质象征着时变.作者将事物的发展分为六个阶段,每爻代表其中的一个阶段.其中初爻为始,上爻象征衰败.
  五.作者卦爻辞的写作往往是一语双关.借描述自然界万物的变化来说明人事的道理.
  六.爻象的作用往往只是作者的一个话题,这样做是表明作者的说话是有依据的,是与天地自然的规律相合.
  七.由爻象引出话题后,爻象的作用也就完成了,剩下的就是作者以自己的政治生活经验为基础谈准则及方法.
  我们以<坤>卦初六爻为例来作说明:
  <坤>初六爻的爻辞为:"履霜,坚冰至."其爻象为( ),是<�>卦卦象,由<乾>卦演变而来.此爻象反映的本来是夏至日后一个月内的季节变化.此时太阳到达夏至点后开始南归,日影也随之变长,古人认为阴气在开始生成.并将越来越寒冷.所以有此爻辞."�"字的甲骨文象妇女产生之形,本义即生育,也有男女交媾之意,所以这样一个由全阳<乾>卦变来的一阴始生之卦( ),被称为"�".并被作者借用来象征夏至日之后的一个时间段.
  请结合该卦的注释来理解.
  不知我解释清楚没有.如有问题请继续提出来.我们共同讨论.

作者:基本前提 回复日期:2007-5-28 11:13:05 
 
  作者:苕木匠 回复日期:2007-5-28 10:47:22 
  "爻辞与爻之间有什么关系啊?"
  一.<周易>六十四个卦画不是<周易>的作者发明,而是<连山易>作者的发明.
  ..........
  ===============
  楼主的意识就是爻象为总纲,而爻辞就某个具体事情,对总纲所含道理的阐述?

作者:基本前提 回复日期:2007-5-28 11:19:11 
 
  或者说,如果卦为某个道理的话,爻为这个道理的演变过程,也就是说不同的情况下,这个道理的变化过程.(如不同的条件下,这个道理的结论有所改变).
  而爻象,是对这个道理的总纲,爻辞是对这个道理的某部分或某个具事例的说明?

作者:苕木匠 回复日期:2007-5-28 11:49:09 
 
  "这样写下去就很好,没人闹场子了,清静了不少"
  
   "经过一阵风波,着实冷清了不少。楼主如果不太忙的话,可以到央视和凤凰卫视的论坛上看一下,看有是否适合再新开一片地盘。"
  
    "感觉在这里连下去很好啊。正如楼主所说的"择天然良材,栖有缘人家""
  
    "但是其间有个叫 林深儿的"儿"确实讨厌,气量狭小且喜大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谢谢杂谈的版主及各位朋友们的支持.网络很大,能找到一个喜欢的地方不容易,而我从小就喜欢读杂文,加之在此认识了这么多的朋友,当然很喜欢这个地方,所以会在此扎根的.也己经扎根了.当然,如果还有好玩的地方,我也会去试一试结交更多的朋友,但目前还没有发现.不是人气不够,就是水太深,或太浅,我以为不适合这张帖子.当然,更是因为我对网络的不熟.大家的推荐,我都会认真参考的.在此谢过.
  至于前一段在此捣乱的那几位算命先生,对我现在己经没有影响,实际上,他们现在想继续闹也只能是自取其辱了.因为如果说他们刚开始还可以利用大多数人不懂卦爻象这一点而勉强忽悠的话,现在的正文解释就只会闹"不利有攸往"是"出门撞到鬼"之类的笑话了.呵呵.
  我前一段之所以烦他们,是因为破坏了我的心境.我本来是想以周公的名誉来讲这本书的,那样的话,读起来会轻松,有趣一些.而经他们一闹,那些高兴时才会闪出的话出不来了,所以,就成了现在这样子.如此写,再来百个算命先生也对我没有影响.当然,我会继续往活泼通俗上努力.从这一卦开始,每卦都会附加一个反映主题的偈及尽量删除繁琐的字词解释及复杂的推理过程,就是一种尝试.
  再次感谢大家的各持.

作者:竹林访贤 回复日期:2007-5-28 11:56:23 
 
  合理

作者:苕木匠 回复日期:2007-5-28 12:03:10 
 
  "或者说,如果卦为某个道理的话,爻为这个道理的演变过程,也就是说不同的情况下,这个道理的变化过程.(如不同的条件下,这个道理的结论有所改变).
    而爻象,是对这个道理的总纲,爻辞是对这个道理的某部分或某个具事例的说明?"
  
  前提君的理解大至是对的.但"总纲"一词稍大了一点.因为作者善于使用双关语.对爻辞的本意而言,爻象的确算纲,而对其寓意而言,爻象是可有可无的.而寓意才是作者的重点.或者说,爻象的主要功用只是引发话题.而卦爻辞的重点,其中心思想,是作者借卦爻象所作的发挥,借卦爻象所论述的他自己的治国理念及人生观,价值观.
  至于算命先生们在批八字,择卦,看风水时常使用的相关名词,那是另一个问题.与<周易>的卦爻象的本义基本无关.一部分来自于<连山易>和<归藏易>,大部分是附会.
  谢谢前提君的一直支持.
  
  

作者:基本前提 回复日期:2007-5-28 12:40:06 
 
  但"总纲"一词稍大了一点.因为作者善于使用双关语.对爻辞的本意而言,爻象的确算纲,而对其寓意而言,爻象是可有可无的.而寓意才是作者的重点.或者说,爻象的主要功用只是引发话题.而卦爻辞的重点,其中心思想,是作者借卦爻象所作的发挥,借卦爻象所论述的他自己的治国理念及人生观,价值观.
  ============
  楼主说的对,是我的表达有误.这个卦爻象是某个道理演变过程中的一种表象.也是这个表象的总和.而卦爻辞是对这个表象的某种解释.虽然这种解释可能是片面的.但爻象是抽象的,而爻词却是具体而易懂的.(相对于抽象的爻象.)
  故爻象不能看做可有可无.而是由于太抽象而有点让人想不清它的所有含义.

作者:不居士 回复日期:2007-5-28 14:14:40 
 
  谢谢楼主,通过您的解释,我现在基本已理解.
  但是我在想:既然每一卦有六爻,而每一爻又相当于一卦变为另一卦的过程,那么每一卦就相当于对应六卦的变化.那么能不能只要记得大约10卦的卦辞及爻辞就能够推导得出64卦的全部内容? 或者通过爻辞能不能抽象成一些逻辑关系?这些是我目前的不成熟想法,望"木匠"指点.不胜感激.

作者:苕木匠 回复日期:2007-5-28 15:46:10 
 
   回不居士君:
  一.如果你所说的"全部内容"是指背记六十四卦卦画的话,当然可以运用这种方法.但你的意思应当是指"卦辞及爻辞".对吧.
  二.爻辞虽然与爻象有关联,但不是唯一的.还有一个主要因素就是卦象.或者说<周易>六十四的每一卦的主题都是不同的,每一卦只有一个主题,而爻象只象征其时间段.
  三.譬如<乾>卦的初九爻爻象为"复"卦卦象."乾"是"察时定节"的意思.而"复"是恢复的意思.或者说,在六十四中,每一卦虽然都会有六次成为爻象的机会,但它们所在的位置是不同的,所结合的主题也是不同的.也就是说不可能出现两次主题"乾"加时位"复"的情况,因此,你所说的"抽象"(归纳),也就没有意义了.

作者:不居士 回复日期:2007-5-28 17:49:11 
 
  谢谢!
  "木匠"师傅,你能有这么高的造诣,肯定在学易途中吃了不少苦吧?
  我也经常想:像您这样的高人,一般都会隐居,或者一心赚大钱.为什么你不一样呢.当然这也是我很佩服的原因.
  

作者:梦回仙界 回复日期:2007-5-28 18:51:30 
 
  记号Song记号

作者:上林轻雨 回复日期:2007-5-28 22:01:20 
 
  哦~木匠归来了。
  
  呵呵,别怕。我该说的说完了。与易有缘的,自然会有自己的看法;受人之鱼的,自然是与人有缘而不是与易。缘起缘灭,法在自然。
  
  上个月人会冲动一些,是非对错要分得清楚才好。却由此犯了不必要的噌怒。现在平和了,眼见即是不见;不见亦是见了。错也是缘,对也是缘,各人缘起各自因。
  
  你接着卖书,不打扰了。
  
  我没事儿的时候,接着当你口中的算命先生。给认识与不认识的朋友们算命。说错了,不收钱;说对了,也不收钱~~~~

作者:基本前提 回复日期:2007-5-29 10:43:49 
 
  易经一书,挂着六十四条大原则,分述384条小道理,戒慎警惕之词占了三分之二,只有谦卦的六条小道理,全部是赞颂之词,难怪俗语常说"谦受益,满招损".
  ==========
  楼主,以上是对易经的一小部分评论,楼主的认为对否?

作者:苕木匠 回复日期:2007-5-29 11:00:06 
 
  把帝王的秘籍掀开――解读《周易》(53)
  
  散去珍宝换人心
  
  "六五(益 ):屯其膏。小贞吉,大贞凶。"
   "其": 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们。
  "膏":本义为肥肉,引申为肥沃、恩泽、甘美、物的精华之义。这里用于比喻财富。
  这段爻辞的大意为:
  "囤积他们的财富,主持小事会很好,但主持大事则会带来灾难。"
  这段爻辞有一个问题:为什么"屯其膏"后"小事吉",而"大事凶"?按说钱财这个东东多多益善啊,怎么会只宜小事,不宜大事呢?钱多了还怕烫手不成?我木匠就不怕这玩艺烫手,有多少来多少吧,我一定照单全收,呵呵。
  其实,要理解这句话首先要搞清什么是小事,什么是大事。对于贫困地区的人来说,吃饱肚子是大事,伊拉克被炸、布莱尔下台都是小事�对于下岗职工来说,养老、看病及子女教育是大事,是坐飞机到拉萨玩,还是自驾车游云南是小事……大事小事是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的。对于周王来说,夺取商王政权是周族几代人的心愿,是最大的大事,其它都是小事。而对于夺权成功后的周王而言,巩固新政权是当时的大事,其它都是小事。
  依前面的叙述,作者在此所写的正是周族夺取政权后的事。所以,"屯其膏"的寓意当是指将缴获的商王王室的宝库为周王室所有。那个"其"字是指商王族的。"小贞吉",对于个人享乐,馈赠亲朋好友等小事当然是多多益善,再好不过。但"大贞凶",对于得天下后的得人心,对于巩固新政权这样的大事则会非常不利,因为有不知多少双贪婪的眼睛盯着这个迷人的宝库呢。所以,这段爻辞实际上是提出了一个非常实际而又重要的问题,就是建国之初如何对待作为战利品的商王室中聚集了数百年的巨大财富。
  作者的主张非常明确�散。以财富换民心。从周族的历史看,武王灭商后,正是如此处理商王的财富。《史记&#8226;周记》载:武王"命南宫括散鹿台之财,发钜桥之栗以振贫弱。"即命令他的财政部长南宫括将商王收集在帝宫鹿台的钱财,和贮藏在钜桥的粮食,分发给贫穷病弱的普通民众。这段记载可以作为此段爻辞的注,同时也可反证《周易》作者的观点是与周族史实相符合的。依此理解,六五爻辞可译为:
  "如果囤积夺权过程中获取的商王宝藏,虽然可能会产生小的利益,但是对于巩固国家新政权这样的大事却将有害。"
  六五爻爻象为" ",《益》卦卦象。益就是利益的意思。益己还是益人?是每个人在做任何事时都当首先权衡的事情,故有此爻辞。老子说:"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欤?故能成其私"的观点深得《周易》作者的真传,这也是能成大事者,能成"圣人"、"伟人"者的真学问。
  
  "上六(屯 ):乘马班如,泣血涟如。"
  "泣":哭泣。
  "涟":本义为风吹水面所形成的波纹。常用于形容泪流不断的样子。
  上六爻爻辞的字面含义为�"乘马的队伍排列整齐去迎亲,(新娘子)哭泣不止,流血不断。"
  现在的青年人结婚早就不哭了,高兴还来不及呢。过去的青年人结婚,新娘子是一定要哭的,不哭对不起父母,说你没良心,父母也没有面子。所以,不想哭也要想法挤几滴眼泪出来假装哭,哄父母开心,陪哭的还有自己的母亲。过去的过去,交通不便,女子出嫁也是要哭的,那是真哭。此一去,不知能否再回来,舍不得亲朋,舍不得乡土,对未来的婆家也心存一份恐惧。这里的"泣血涟如"是真哭还是假哭呢?这是个再婚的女子,大概多了一份对子女的牵挂。但再伤心也不至于流血啊。其实,这里的"泣血涟如"是对女子临产时的描述。是"胖小子泣哭声声,生产的孕妇血流涟涟。"
  《屯》卦上六爻处草木始生已经出土的时候,应该是六二爻"十年乃字"的时候,是六四爻"乘马班如,求婚媾"娶回的女子临产的时候。作者以此比喻商周两族的关系真是十分贴切的。战败的商族正是那个伤痕累累,流血不断的产妇的写照,而她所生之子却跟夫姓周。所谓几家欢乐几家愁啊。依此理解,此段爻辞应译为�
  "我们全副武装的战士乘着战车排列整齐,威武又雄壮。新政权的诞生也伴随着难以避免的血泪与悲伤。"
  《尚书&#8226;武成篇》说:"罔有敌于我师,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可以为此爻辞作注。
  上六爻爻象为" ",《屯》卦卦象。屯的本义为初生,又引申出艰难之义,故有描述产妇的"泣血涟如"之辞,也象征周族新政权的诞生。
  
  

没有评论: